新俗未立、旧俗未了——
清明遥看“半开化”中国
今早携妻儿回家乡库伦,为父亲扫墓。姐姐姐夫一家驱车于道边,远远来迎我们。俩家合到一处,来到库伦风雪山陵园,祭奠刚刚逝去半年的老父。
我和妻儿为父亲带来三束鲜花和纪念卡,姐姐姐夫带来了不少冥币。什么是“扫墓”?两家的半大孩子们处于懵懂状态,只是跟在大人身后学着做。所幸姐夫带了一把扫帚,我们清扫墓地,一一献上白菊、黄菊、纪念卡,每个人问候告慰父亲,在我的提议下,集体向墓碑鞠躬行礼。
随后,在墓地的空场处,姐姐姐夫开始焚烧纸钱和冥币,两个孩子站立两厢,有点不知所措。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爷爷姥爷离开他们,仅仅半年时光,他们对爷爷姥爷是有感情的,但在此刻,不知该用鲜花纪念卡,还是用焚烧纸钱冥币来表达哀思。
我在父亲去世举行葬礼时,就主张以追悼会的公俗方式纪念,而不赞成让孩子披麻戴孝的民俗方式。但在家乡这里,扫墓和上坟似乎是一个概念,其实这如同火化与土葬之别,完全是一场触及人类灵魂的观念革命。主动火化与被动火化,不是同一种世界观人群。
环顾陵园,即便书写着防火的标语,但到处还是焚烧纸钱的痕迹。一边是纸钱的硝烟,一边是鲜花散落,这大约是中国内地十之八九的“混搭”祭奠方式。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概论》中,将世界各国分为三类:一是开化国家,二是半开化国家,三是未开化国家。依据有四:
其一,法治精神;其二,科学精神;其三,人格尊严;其四,人道思想。
按照这个分法,福泽将中国列为“半开化国家”,日本是走向开化的国家。
而我以为,开化国家的标志,至少还应该增加第五条:移风易俗。 我不知道日本人祭奠亲人是否烧纸,但我知道欧美人向墓地鲜花也是有信仰祷告。形式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容。从内容上,才能区划新风气。
烧纸不一定是中国文明落后的标志,但是却标明中国是个新俗未立、旧俗未了的国家。新俗的建立,与移风易俗喊了多少年没有关系,而关键在于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将半封建的中国人,改造为现代人。物质之新只是现代人外在标志,内在标志则是新在精神。
倘若没有思想革命,即便是以鲜花代替纸钱,在一无信仰,二无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下,也是徒有形式之新,而无内容之新。穿上西服的地主,充其量还是“半开化”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