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虽勇
但不可能成为“全民偶像”
张琳大破世界纪录、勇夺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冠军后,媒体冠以姚明刘翔之后的“全民偶像”。且不论姚明刘翔是否真的成为过“全民偶像”,仅就这一次张琳“全民偶像”之冠而言,基本属于媒体“兴奋过度”的用语。
休说“全民偶像”,就是举国为张琳进行一次片欢也难以做到。就在张琳获得金牌的次日,我问了问身边的人,欢欣鼓舞的并不多,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不关心。是张琳的成绩不够雷人吗?不,就张琳的成绩而言,他完全可以超越姚明刘翔,但是姚明刘翔又给了公众一个什么结果和交代呢?张琳又能热多久?
堪忧的不是不知晓,而是根本不关心。张琳破世界纪录与我有什么关系吗?所以我只关心自己的股票。
我不知道一个民族的热情是怎样被耗尽的,但事实是,当下国人除了股市,实在再难表露出热情。国人的冷漠症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再不要期待什么全民狂欢了。为张琳肩上挂着的那块体育金牌不会,为姚明刘翔复出也不会,热情被耗尽之人,会出奇的冷,出奇的静,他们成熟得只为股票上涨而窃喜。这样的当下,怎么可能会突然冒出“全民偶像”?一个体育明星,怎么可能再被全民顶礼膜拜?
尽管“举国体制”依然被中国体育沿用,但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全民健身与体育明星的个体化将是体育的真谛与潮流,正如丁俊晖的成功,基本上是个体体育产物,他的输赢,与父母“收支平衡”息息相关,但无关举国股市涨停。
偶像是需要生命力的,更需要想象力。尤其是精神方面,“全民偶像”的想象力与他的生命力一样不可或缺。
当我们失去了经济以外的所有想象力时,所谓“全民偶像”只能是虚妄。人人失去了集体关照个体的感觉神经,只为自己奋斗。孤独而无助,为富而不仁……作为精神领袖、能够影响一个族群灵魂的“全民偶像”,如何在当下这片土壤上产生?
此文并非对张琳不敬,而是对国人“热情耗尽”的反思,同时也是对媒体同行“动辄兴奋过度”的规劝:
不要因为我们匮乏大师而把大师的帽子牵强地扣在一个逝者的头上,也不要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全民偶像”而将文体明星扶上神坛,那都是你们一厢情愿单相思,也是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