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天京时,曾国藩已过天命之年,本人暮气沉沉,体弱多疾——
曾国藩的死结和宿命
史传, 曾国藩打下南京后,有人给曾国藩出过夺天下的主意,而曾国藩也确实想过推翻满廷的事。
这段传言的史据无法考证,但事实的结果却是:曾国藩在成功平“乱”被封为一等伯爵后,主动向清廷上奏“裁军”,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这一请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
历史的转折口,曾国藩这个“贤人”自折羽翼,以求自保,使其免遭主子猜忌,得以安享晚年。曾国藩的这一表现,充分暴露出他的“软弱”与“怯懦”,他不想当一个主宰天下的王者,而只想当个听话的“奴贤”。所谓“贤”就是明哲保身的牌坊。
“奴贤”曾国藩最认可的一句自我评价是:仁德,人不忍欺。这句评语颇有典故——
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一齐拍手。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可见,这“仁德”,乃至“人不忍欺”的评语还是点到了曾国藩的痒处,他很是受用。
色厉内荏的曾国藩,给自己一个坚决的定位——做一个好臣子,即“奴贤”而已。
曾国藩在打下南京后,可能也想过推翻满廷的事,不过思来想去,野心胆识所限,还是没敢动手。采取了自裁军的手段,避免惹祸上身。在“奴贤”看来,这是明智之举。凭他的征战能力,没有胜算,凭他的抱负,好臣子足矣。
打下天京时,曾国藩已过天命之年,本人暮气沉沉,体弱多疾.这等贤人人不忍欺,非不能欺。
曾国藩自强之志委靡后,龟缩“书生本色”,专注于道德典范的《曾国藩家书》,在国难当头、国要自强的危如累卵时刻,这个“大贤”却“躲进小楼成一统”,倡导四合院里的“修身、劝学、治家”。其真实用意当时很多同僚未必猜不到,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明哲保身”之道。被后人推崇为道德典范的《曾国藩家书》,不过是曾国藩借“修身、劝学、治家”之名,向上司慈禧表达——“奴才没有野心,老佛爷不要杀我”的臣服。这或许才是曾国藩写《家书》的真实用意。
贤人曾国藩的性格就不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
他读儒书读得太多,满脑子忠君思想,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读儒书而做开国皇帝的人。做皇帝的多出身田野市井,如汉高祖,如朱元璋,起兵造反,得有无知者无畏的狠劲,藐视一切,不管力量的小大,拼命去干才可成功。努尔哈赤起兵是不过万人。要是他思前想后,恐怕不会造反。贤人曾国藩是个前思后想的人,虽有改革之想,但是无造反的勇气,思虑过多,反而不能成事。
曾国藩自以为得计的“仁德”恰恰就是他的死结。这使得他的性格中过于柔软,
他有刚强的成分,但是要想做开国之君,他的性格则还是不够刚强。奴贤曾国藩,虽然没有“千夫所指”,但也终于没能逃脱“徒有虚名、大事不就”的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