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年了, 我们把日本研究透了么?

(2007-07-06 20:54:02)
标签:

七七事变

研透日本

功夫

强国要义

 
    我们真的没有忘记国耻,但却常常忽略了国耻之源,故幼稚的“抵制日货”不绝于耳,独不见冷观强邻的清醒——
 
 
 
   七十年了
      我们把日本研究透了么? 
 

 

      70年前,对于中国,日本在“看中”的同时,更有“看透”。他们看透了我们的诸多弱点,所以才敢于“以小犯大”,发动那场旨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70年过去了,卢沟桥早已恢复了“卢沟晓月”,和平年代,我们真的没有忘记国耻,但却常常忽略了国耻之源,故幼稚的“抵制日货”不绝于耳,独不见冷观日本的清醒。

     时至今日,有多少满腔热血“抵制日货”的爱国者在热血之外,敢拍着胸脯说:我们知己知彼?

 

     专业为日本语言文学的我,在大学时看到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著作很多,但是反过来,中国学者研究日本的著作,却多为风俗民情、咬文嚼字之类,涉猎日本社会历史深层领域的并不多。

 

   有感于此,我大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研究的是日本近代化之路。

   那片土地上,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为什么总会产生直言直行、富国强民的大久保式人物?(注:大久保利通,日本推动明治维新的当政改革人)而近代史上,中国对世界的反应为什么不如日本快?

 

    如今,随着阅历的增长,在上述问题上,又有心得:
    历史巨变当口的分水岭,显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灵魂差异,也就此看出“固态文化”与“液态文化”的端倪。
    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固态,致使自己只有在没有办法时,才被迫“西学”。在“西学”上,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并非很愉悦地融通。
    无论是那一种倾向,中国对外界都无法采取“主动”之道,亦即是正常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同属东亚文化的日本,却彰显了液态的“优越”。日本在被迫“西学”以后,开始也是“硬着头皮”,然而在“硬着头皮”中他们却主动起来、逐渐成为这个现代世局的一部分,“液态文化”展现了强大的化合反应。
    “固态文化”有它的稳定性,强化了本民族的“一成不变”,直至稳定到失去活力;“液态文化”有它的流动性,谁强跟谁走,追随世界潮流,直至领跑世界潮流。
    

      日本是液态文化与武士文化的混合体。日本武士文化决定了他们从不向弱者道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鹰派抬头,于是一度让日本“端正认识”的劝戒此起彼伏。大致的说辞不外乎拿日本与德国的战后表现对比,以至反问日本:如此冷漠对待受害国家及其人民,会赢得他们的真正宽恕与同情吗?

    同为华夏子孙,笔者每每听到同胞那些诘问,其实悲愤之后更多涌起的是辛酸。

     这种辛酸来自对同胞诘问的无力与日本凡此种种之举的“必然性”的认定。

   在日本不肯谢罪的前后,隐含着一种文化背景,即武士文化的影响。武士文化对日本大和民族影响深厚。它讲究好勇斗狠、顽梗不化、服膺强者、凌视弱者。若技不如人则虚心求教,一旦强大,则野心勃勃,试图扩张。它将荣辱看作比生命还重要,要脸不要命,直到死不认罪。  

    在日本鹰派眼中,经济、科技、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他们的中国,恐怕依然是个可以不放在眼里的弱国,他们何必因为“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向弱者道歉!

 

    “研透日本”远比表达“反日情绪”更需要功夫,也有效得多; 就如国人至今锲而不舍搜集屠杀的“铁证”,如果要让日本不得不“正视”,关键还是要看比照强邻、我们强国的要义掌握几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