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男人能否做“心理父亲” ?

(2007-06-19 07:35:06)
标签:

中国男人

心理父亲

耻辱与雅量

 
 


       衷心地向天下所有拥有博爱胸怀的“心理父亲”男人们致敬,是他们决定了孩子真善美的未来——

 

 

 中国男人能否做“心理父亲” ?

 


     10多年前,18岁的张明认识了与自己同龄的姑娘李萍,不久两人即建立了恋爱关系。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感情日笃,悄悄地偷食了禁果。这样一直过了五六年,到了谈婚论嫁时,两人却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矛盾。张明与李萍终止了恋爱关系。不久,李萍却告诉张明,她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看着木已成舟,张鸣在1993年6月与李萍携手走上红地毯。
  1994年,女儿小乐来到人间。不久,李萍红杏出墙,消息传到张鸣耳中,感到难以容忍的张明于1996年与李萍协议离婚,女儿归其抚养。
  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关于女儿身世的传言愈传愈烈。于是,张明在2003年底悄悄带着女儿去做了亲子鉴定。张明不愿看到的结果出现了: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张明在今年1月将李萍告上了法庭,要求解除与小乐的父女关系,变更抚养权。
  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解除了张明与小乐之间的父女关系,变更了孩子的抚养权。但是10年的朝夕相处,培养出了难以割舍的父女亲情。张明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中……
                                     
                                       

    类似的个案近年已不胜枚举,它是介于男人的耻辱与雅量间的考量。比较而言,此案的男人算不得最“突出”,毕竟孩子还算小,他尚有重新开始的时间。而此前就有上海一“颐养天年”老船员,儿子、女儿已届婚龄才发现都不是自己“亲骨肉”,心中的懊恼据称已达到“死的心都有”的地步。
    比较下来,即使不是最倒霉的,也难生些许安慰。如果说外遇问题尚存容与不容的争议空间,那么“非亲生”子女之痛对绝大多数居家男人而言,不仅被视为奇耻大辱,且几无好商量的余地了。
    没有感情及一厢情愿的婚姻是造成此痛的第一个祸根。婚姻虽有时是妥协的产物,但通常妥协的内容应指个性与习惯,感情绝不可包含在内,失去感情归属感的婚姻便失去婚姻的核心,空壳而已,岂能不风乍起即飘摇?
    随着第一个祸根埋下,第二个不应该应运而生:不负责任的生育。这是婚姻不幸无休止的延续,是为人父人母的悲哀。
   然而,每当闻听此类个案发生,我想社会最需投以关注与牵挂的首先应该不是受伤的男人,而是受伤的孩童。亲子鉴定能在短时间里让“结果”大白于天下,但是这种鉴定的结果却也在无形中伤害了许多男人的感情。据统计,在近年的亲子鉴定案例中,鉴定结果证实父亲和子女不存在血缘关系的占了10%左右。原本是亲人,一朝成陌路。没有了血缘的维系,“父亲”又该如何面对“孩子”呢? 
  的确,亲子鉴定一旦鉴定出了男人难以接受的结果,对父亲对孩子都将是近乎残酷的考验。“在法庭上,爸爸自始至终都没有朝我看一眼,我的心里难受极了。”一个鉴定出与父亲没有血缘关系的中学生如是说。
   在相关类别的新闻链接上,我曾读这样一条新闻标题——“相处八年儿子不是亲生,一份亲子鉴定八年辛苦付水流!”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枉为人父导向。儿子非亲生,辛苦便白费?毕竟朝夕相处了八年呐,难道仅血统分明就一下子可以隔断八年父子恩爱?我们为人父的男人在此问题上的情感价值判断究竟要向何处发展?
    类似的家庭悲剧在一些欧美国家也屡见不鲜。此时此刻我不禁回想起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美国影片。片中“父亲”身触同样遭遇,心爱的八岁儿子非亲生,然而,父子俩因为八年亲密无间,早已无法割舍至深父子情,最后,法庭支持了父子在一起生活,理由是:八年的相濡以沫,男方已经成为孩子的“心理父亲”。
   我想这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场面会不会在中国出现?当然,这一切决不是为了鼓励放纵与沦丧,而是为了劝勉人父,男儿真情不泯,男人雅量无垠,以一颗宽容仁慈之心善待无辜的孩子。
    同时,这也不妨碍受伤男人向过失女方提出精神与抚养的赔偿。一切感受都要发自内心,倘若对幼小的生命因为厌恶其母已无爱意,那么勉强下去对小生命已无益,因为,毕竟爱是一种真情实感。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达轰鸣,成年男女的自由空间将越来越大。这或许是一种进步。但另外从家庭的角度而言,亦或是一种代价。市场经济社会的最终道德目标不是获利。而是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而有一种东西市场是无法出售的,但她却是人生核心所在——那就是我们需要真情、需要挚爱。
    衷心地向天下所有拥有博爱胸怀的“心理父亲”男人们致敬,是他们决定了孩子真善美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