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该改变的称呼
程万军
http://rmfyb.chinacourt.org/images/i_gry.gif
在人文关怀重被提起的今天,一个最该改变的称呼却仍被广泛使用着。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的称呼或许亲切有加,但却绝对贴不上“现代人文关怀”的标签。
现代一切人文理念的基石是公民权利的天赋平等。权利的平等,即意味着在称呼上不该有什么区分。笔者查阅了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更加明了“老百姓”的功用——“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这显然是历史遗留词汇在被沿用。在封建时代,官本位社会,官与民的地位霄壤之别,当然官民的称呼就大为不同。无官无职者是为“老百姓”,有官有职者是为“父母官”。官员被贬为庶民后,才屈称“我已经是老百姓了”。而一旦新入官场,即有长辈语重心长:你已经不是老百姓。骨子里包藏着对非官之民的蔑视。作为以权力为中心的官本位社会,这种“老百姓”与“父母官”互有对应的称呼名副其实,大可使用;而到了呼唤以权利为中心的公民社会,这种称呼就不合时宜。
请“老百姓”撤出历史舞台,以“公众”代替之,是一个公民社会的标志象征。以此标志为端口,从权力中心转折权利中心的现代社会才有望炼成。权利与权力,音虽同而义却有质的不同。政府与民众,谁是谁的服务对象,就此可一目了然于胸。
事实上,相对于“老百姓”称呼的沿用,“父母官”也果然仍被我国一些现代政府官员用于自称。“父母官”者,除了棍棒教育外,当然也可为“子女”做些好事情。但就地位而言,却远离了“公仆”的本义与初衷。如果仅仅是称谓的习惯沿用倒也好改,怕就怕官本位思想深入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心中。若如此,则称谓好改,观念难易,公民社会的建立,前路重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