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杂谈抗灾抗震 |
震后深思: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向所有汶川地震死难者默哀!
为所有受灾的人们祈福!
向所有救灾人员致敬!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均有明显震感,波及大半个中国。而在同时,我们竟在离厦门岛一个多小时车程的竹坝农场中一座刚落成的现代古典建筑“九间房七方院”内高谈建筑文化。没想到就在我们谈着现代建筑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谈着建筑如何符合人的需求,谈着建筑美学时,都江堰聚源镇中学的教学楼坍塌,绵竹两所学校教学楼倒塌,德阳部分学校教学楼倒塌,倒塌民房不计其数。天灾不可挡,幸好我们的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救援,以救灾就是救人精神抢救生命。
本来今天要写的文章是关于建筑文化的讨论。可当看到这么多原本是让人类安身栖息的建筑在地震中竟成了埋葬生命的地狱,不得不让建筑文化的话题偏向建筑安全。
为什么我们听到的都是坍塌的教学楼,而不是某某政府大楼?一上网,发现很多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时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倒塌的房屋不仅仅是学校,因为学校中孩子们被掩埋,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也告诉你一个信息,北川县民政局的楼倒塌了,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有伤亡,政府的房子也不都是那么坚固的。”这样的回答已经可以不算外交词令了,我想,如此大的地震,很多建筑都难以抵御。只是“因为学校在发生地震时正在上课,人员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学生又是要抢险的主要对象,所以媒体会报道得多一些。”(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
如果,不是“因为是人员比较集中而报道多一点”而是在建筑时就因为是属于公共建筑,因为以后将有很多下一代在这里上课而严格遵守5年前的建设部关于开展全国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工作所制定的规范,其中学校等属于二级公共建筑,应比通用标准提高一个级别保护。
可最终是很多的学生被埋葬在学习的课堂里。从网上看到这张图片,是“水泥预制板”,很是熟悉的多孔造型,记得有个时期中国很多房子是用这种材料建造的,放在街边的水泥预制板当时也成为我们的大玩具之一。后来听说厦门的房子都不能再用这种材料了,因为这样做出来的房子特别不抗震。
如果这些教学楼不是用预制板而是用更抗震的结构,如果这里的政府五年前就能严格按照规定检查象学校这样的公共建筑是否达标,或许在地震中也就不会坍塌,或许即使仍然会倒,也不会是爆炸式的坍塌,如果是这样一定能有更多学生不会死。
这一切其实空谈,因为世界上永远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无法逃避。
前一篇:与奥运火炬合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