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过几篇电视文稿,又把我计划中的《家长语文书》拣了起来,今天发第026篇,把通假字部分处理完。敬请读者关注。
还有那个“其”,原来是个象形字,意思指柳条编的,可以用来簸出粮食中的麸皮和沙粒的工具,被假借成表示第三人称领属“他的”意义,其被这样使用后,要表示原来意义的“其”字只好再加上竹字头,写成“箕”,“其”与“箕”也分了家。
现在我们知道了通假字原是一种造字的方法,或者严格地说:是需要再造一个新字的时候,来不及造了,便用一个旧字临时给它增加一个意义,然后用它先来顶替一下而已。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就是给一个字增加一个新字义。
增加新字义没问题,问题是别人能不能看懂,因为文字总是要让别人看懂的,除非像电视剧《潜伏》里的特务自己做记录用的符号就是不想让别人看懂。假借方法会出现这样两个结果:
1、 第一个这样用的人,没有后继者,历史上就这么一次。
2、 第一个这样用了,在一段时间里或在某一群人中也跟着用,但不多。
3、 第一个人这样用了,别人看了觉得有意思,都跟着学,就此以后就源源不断地被使用了。
第三种情况好办,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是通假用法,或者不知道它原来出自通假,但它就是有这个意义,这样就约定俗成了,如上面举的“之”、“而”、“其”的例子,记住就是。
第一种第二种就比较麻烦,因为以后的多数人都不知道,不认识。
不知道、不认识怎么办?多见见面不就知道、认识了吗?
其实在中学教材里,通假字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建议家长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列个“通假字表”,学一篇古文就把这篇文章出现的通假字列上去,慢慢孩子自己就都知道了。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字是通假字呢?
教材就有这点好处,每篇古文课文都有注释,注释中标出某字“同”某字,或说它“通”某字,这就是通假字了。
此外,通假字还有一个规律:它多数是同音通假,又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有的是两个字字音相同,也可以相近,直接拿来就通假了。
如“无”通“毋”、“庸”通假“用”:“不如早为之所,无生民心”、“无庸,将自及”(《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有的是被通假的字,是所需要使用字的声旁。在古文里这种通假字最多。
如用“辟”通假“避”、用“舍”通假“捨”:“姜氏欲之,焉辟害”、“公赐之食,食舍肉”(同上)。
有的干脆就是两个字之间使用相同的声旁,也成为通假字。但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字音往往有些差距。
如“锡”通假“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同上);“諭”通假“喻”:“此言虽小,可以諭大矣。”(《史记·李将军列传》)。
再细细地分析一下,通假字现象很像今天我们的学生“写别字”的现象,写别字或说写白字,就是同音替代,应该是“核桃”,写成“合桃”,应该是“艰难”,写成“坚难”,核错成合,艰错成坚,其间都有同音关系,所以写别字就是当代的“通假”,但话说回来,古人写别字,那时一是字少,用这种方式造字,二是古人多少有点附庸风雅的味道,有这个字,我偏不写,而用某某古人曾经用过那个字所以我也要用的理由,表示我知道得多。这种风气我们今天不能提倡,再加上该用哪个字就得用哪个字,不然人家看不懂引起误解,所以“当代通假字”就属于禁用现象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