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未写博客,不是因为懒,是因为身体出了点小毛病。
犯了这个小毛病,细想责任还是在自己。我一个在北京《十月》杂志的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大夫,说他懂得中医,而且懂得藏医,可以为我号脉诊治一下,看看需要调理什么。承蒙热情推荐,就答应了下来,还专门在东门外的御马*饭店设宴招待他,烦他莅临。见面之后,才三十有余(?),虽然感觉年轻,但听他的经历已让人起敬——关键还是我对藏医一窍不通,只知道藏医学很神奇,因为地处高原,有许多动植物药物以及药理我不懂——他很认真地为我号了脉象,结论是身体整体状况不错,但我常常上火,所以要清一下肠热。我的肠热是老毛病了,只能靠多服牛黄解毒丸,所幸坊间的药中,牛黄基本为人造物,药性不猛,多服并无大碍。医生沉吟了一阵,为我开出药方,我看了一遍,基本都是清热祛火的常见草药,也就没有异议。
家人按方购回药来,和我说医生专开了一味芒硝,要我服汤药时单冲开水化开芒硝,服下。
见到芒硝,我犯起犹豫了。
查《本草》,芒硝味辛、咸、苦、大寒。归经:入胃、大肠经。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按化学分析它是含水硫酸钠的晶体,人服用后不易为肠壁吸收,可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可稀薄干燥粪便,同时对肠壁引起机械刺激,故使肠蠕动增强,把稀释水便排出。据报导,临床有用大黄硝石汤(大黄、芒硝、黄柏、栀子)。硝石矾石散(芒硝、矾石)或单用芒硝一味,治疗肝胆结石及黄疸证,有较好效果。
我的大肠经呈热象,用芒硝没错,但它又大寒,会不会寒过了头?古语云:过犹不及。所以服完汤药以后,对用不用芒硝犹豫起来。
我没有研究那副汤药与芒硝的配伍,但中药的君臣佐使是知道的,凭着对医生的信任,咬咬牙,一口把开水化开的芒硝汤喝了下去。
第一天还好,第二天胃里就受不了了,产生一种钝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胃里剜你的胃壁。开始没有太介意,因为彼时刚刚发生汶川地震,满心思都在那上面,心里十分沉痛,以为是中心郁结所致。
但情况越来越厉害,终于悟出问题所在了。
大肠经络显热,这是没错的;胃经其实也热,但相对来说,我的胃偏弱一些,芒硝对它太寒了,所以过了,使胃翻了车。
朋友知道我胃疼,纷纷给我找药,这个拿来整肠生,那个拿来健胃消食片,我都谢谢好意。自己去了药房,寻了一味中药制剂——仲景胃灵片回来服用。
当晚服用后,一夜未痛。
第二天继续服用,第三天仍然继续,胃再无事——但饮食上要小心不要吃凉的、硬的,朋友劝酒更不能喝,多食些粥汤——家人用绿豆熬的汤,我最爱喝的,也暂时拒绝;至于今天端午,粽子摆在面前,只能是看看就算是过了粽子瘾的。胃寒,只能温中散寒,把寒气祛尽,恢复胃的正常功能之后,再清胃火。
这副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都是温中散寒的草药,很普通的:
肉桂、延胡索、牡蛎、小茴香、砂仁、高良姜、白芍。炙甘草为药引。其中主药,即“君”为肉桂、延胡索,小茴香、砂仁为“臣”。
将此个人病案记下,结论是,病从口入,并非全指病菌感染之类,寒温处理不好,一样会惹来麻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