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移步莲花:文学篇 |
第二个,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神话中,嫦娥本是射下十日的后羿的妻子。后羿立下大功以后,十分骄横,而且得到了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很反感,就偷了他的不死药自己吃了,没想到身体越来越轻,抱起一只小白兔就飞到月亮里去了;还说月亮里有一位学仙的吴刚,因为犯了错误被罚在月宫里砍桂树,随砍随愈,总也砍不完。第三个,是我们在本书引子中提到过的牛郎织女。龙女引这三个故事,表示自己在别后的凄清与思念。这三个故事既是民间传说,又带有民间信仰的特色。西王母、玉皇大帝、嫦娥、牛郎织女星宿,都是道教的仙人,属于神仙故事。神仙故事中的神仙与神话中的神有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幻想的产物,但后者只能产生在原始社会里,而前者却是在人类步入阶级社会后在民间信仰或是民族宗教中产生的,它们已经不属于“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范畴,而或是想回答生活中某种难以理解的事象,或是要符合民间宗教教义方面的某种需求。西王母、嫦娥属于后者,它们都拥有一定的神职,担负着民间宗教一定的功能;牛郎织女传说我们已经分析过是奴隶社会末期对家庭理想的追求和诉说,它至少也是在解答银河岸边两颗最亮的星星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神仙故事或称为“仙话”,是古代笔记小说最感兴趣的话题,它们不断地产生,也就被文人不断地记录在自己的著作之中。
在《聊斋志异》中,还引用了不少来自历史或来自民间的小故事,作为典故用进小说的叙事。曾有人批评《聊斋》用典太多,事实也的确如此,但用典有用典的好处:叙事简洁、含义丰富、含蓄有力;当然如果不知“典”会给阅读带来麻烦,但真的沉进去并借助工具书,把典故搞清楚,既能更好地领略《聊斋志异》讲故事的美妙,又能增进许多知识,真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
在历史逸闻典故方面,随手拈去到处都是典故,如《辛十四娘》中冯生见十四娘貌美,乘醉向白发老叟辛某攀谈求亲,说道:“闻有女公子蔚遭良匹,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辛老笑曰:“容谋之荆人。”生即索笔为诗曰:“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云英如有意,亲为捣玄霜。”短短一段话,连用了三个历史故事为典。第一,“愿以镜台自献”,意为自请为婿。“镜台”或“玉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时用的聘礼,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温峤续娶表妹故事: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第二,“谋之荆人”典故取自梁鸿、孟光故事。梁、孟故事为世人熟知的是他们成婚以后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其实他们刚成婚时还有另一段精彩故事,《后汉书·梁鸿传》说:“鸿妻孟光,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乃更为椎髻,著布衣荆裙,操作而前,鸿大喜。”由此,后人称自己的妻子叫“荆人”或“拙荆”;荆指荆树条,农村极为普遍,用它来钗挽头发,取它虽然贫穷但具有操守的含义。
第三,“千金觅玉杵”是裴航和云英的故事,出自唐人裴铏《裴航传奇》:唐代长庆年间,秀才裴航落第后前去访友,舟中遇 樊夫人,裴甚恋慕,樊夫人名云翘,自谓有夫,其夫将弃官而幽栖严谷,岂更有盼他人?别时赠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京?裴航十分感念,但无法透彻理解诗意。后一日,裴航路过蓝桥,十分饥渴,向路旁一个老妪求饮。老妪呼喊道:“云英!擎一瓯浆来,郎君要饮。”裴航听此呼喊,猛然想起樊夫人诗,十分惊讶。等看到云英“春融雪彩”,无比美丽,更是惊惮不已,遂向老妪就宿求婚。老妪说:“吾老病,已有灵丹,须得玉杵臼捣之,得玉杵者方许嫁。”后来裴航用重金购得玉杵,老妪令他捣药百日,老妪吞药入洞仙去。裴航、云英成婚后也入玉峰洞成为上仙。裴航云英故事是后世引用较多的爱情典故,《聊斋》把它与“玉镜台”连用,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冯生求婚的心意。
民间故事变为典故,在《聊斋》中也很多,这种典故的源头存于民间,所以读起来不仅有含蓄纡余之感,同时更觉与口头文学切近。
《折狱》一篇结尾处异史氏曰:“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缧系数十人而狼藉之耳。堂上肉鼓吹,喧闹旁午,遂嚬蹙曰:‘我劳心民事也。’云板三敲,则声色迸进,难诀之词,不复置念;耑待升堂时,祸桑树以烹老龟耳。”这一段话里就有两则民间故事被蒲松龄化作典故使用了。“堂上肉鼓吹”是发生在后蜀时候的一则传说,据《十国春秋》记载,当时一个酷吏凶残成性,把鞭打犯人当成听音乐,据说他“一日不断刑,则惨然不乐”,“尝闻捶楚之声,曰‘此一部肉鼓吹也’。”意即在堂上听鞭打犯人的声音好像是用人肉在演奏一曲音乐。蒲松龄用这个传说强烈讽刺那些酷吏不仅把折磨人当成游戏,更为无耻地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我劳心民事也。”假国家以满足自己的折磨欲,这是吏治中给百姓最能带来灾难的惨痛事实。另一则故事出自《异苑》的记载:三国孙权时,有人入山获一老龟,突然龟发人言:“游不量时,为君所得。”其人奇之,将它携回吴国。途中停泊在越里,将船系于大桑树上。夜班,桑树突然与老龟讲起话来:“元绪兄(当地人对龟的称呼)你劳累了,怎么会搞得这样一个下场?”龟说:“我被捉住,就要被煮了。虽然,尽南山之樵木也煮不烂我。”桑树说:“别得意过早,诸葛元逊见识广博,必苦害你。要是用我这样的老桑树来煮你,你怎么办?”老龟说:“你别说了,恐怕灾祸也会涉及到你。”树闻声而止语。既到建业,献于孙权,孙权命煮老龟,焚柴万车,龟仍如故。诸葛恪(元逊)说:“用老桑树煮就熟了。”献龟者将夜里听到的龟树对话讲述给孙权,孙权命人砍来那棵老桑树煮老龟,老龟立刻被煮烂。这个故事说明: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秘密也会引来杀身之祸。蒲松龄在小说中引用这段故事,准确地刻画出那些酷吏就是在原被两造的对话中去寻找可以下“嘴”机会的办法,揭露了那些酷吏们巧设心机,不论原告被告都是最后的遭殃者。
蒲松龄的小说中直接表现了多样的民俗事象,表明他对百姓的生活状态非常熟悉。小说中写民俗,不仅是客观环境的真实表现,也是作者善于在民俗风情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及发展的表现。
《聊斋志异》小说里爱情是主要题材之一,所以关于婚嫁的民俗涉及很多,譬如常用的“委禽”、“青庐”、“合卺”等。《阿宝》一篇中说,“(邑大贾某翁)有女阿宝,绝色也。日择良匹,大家儿争委禽妆。”委,是男方想女方下聘礼,聘礼的内容是大雁,为禽。古代婚俗中,男女两家定亲之后,要举行聘礼仪式,俗称“放定”,即正式允诺成为亲家。聘礼有六道程序,称为“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其中纳彩、问名、请期、亲迎男方都要携雁到女家,称为“奠雁”,它自古就有,《礼记·昏仪》中规定说“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讲的就是这个风俗。为什么要用大雁呢?原因有三条:第一,大雁这种动物来往按时,春北秋南,飞行时又有严谨的飞行次序;第二,传说大雁对配偶十分忠贞,配偶死则不再另觅“新欢”;第三,摄盛,意即胃口好,代表生命力旺盛。《阿宝》中说“大家儿争委禽妆”,即指富家子弟听说阿宝绝色,争先恐后地请媒人上门求亲。奠雁的时候男方是请媒人或使者前来,以大雁为礼品与聘物,女方如果接受,即为允诺这门婚事。
《聊斋志异·莲香》说:“莲香扶新妇入青庐。”《寄生》篇中说:“另设青帐于别室。”这里的青庐、青帐,都指结婚用的新房,或是新房内的青色床帐。它的出处来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婚礼中用青布搭的帐篷,新婚夫妇要在这里交拜成婚。《酉阳杂俎》一书中即有记载:“北方婚礼,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史书上也有这种风俗的记载,《世说新语·假譎》说:“魏武(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清代满族结婚仪式中仍有新婚之夜要住在青布帐篷中的惯例。
合卺俗称交杯酒或交欢酒,如《聊斋志异·娇娜》:“合卺之后,甚切心怀。”也是古代婚礼的仪式之一,《礼记·昏仪》中说:“合卺而(酉胤)。”孔颖达疏曰:“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与妇各执一片以(酉胤),故云合卺而(酉胤)。”合卺就是新婚夫妇各端瓠的一半饮酒,或是用酒漱口,然后吐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