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小说中的民俗(六)

(2006-11-20 21:28:06)
分类: 移步莲花:文学篇

本书因篇幅所限,不得不跳过宋、元两代,把目光指向小说创作开始发达的明、清。过去由于明清小说的繁荣,往往忽视明清间人所写的笔记,以为它们的成就远不如《三》、《西》、《水》、《红》,当然如果从纯文学角度、从作家文学角度的确无法相比,但若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会来得更为直接更为可贵一些。

在明代,《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是专门模仿唐人传奇而专写灵粉烟怪的笔记小说,虽然题材多因袭前人,文笔也较冗弱,但它们兼具志怪、传奇二体,开启了《聊斋》文体的先河,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所记载的传说故事,也往往成为小说家话本的题材之源。如《剪灯余话》的“芙蓉屏记”,被凌初改写成“崔俊臣巧会芙蓉屏”,收入《初刻拍案惊奇》。《觅灯因话》的“桂迁梦感录”,被冯梦龙写成“桂员外途穷忏悔”,收入《警世通言》。

轶事琐闻类笔记如《万历野获编》(沈德符)、《菽园杂记》(陆容)、《典故纪闻》(余继登)等,其中可为民俗学所用的材料很多。其中《菽园杂记》中关于手工业生产、民情风俗的材料相当可贵,如卷十四查勘五金矿苗和提炼银、铜的方法、刘田之制青瓷、龙泉之制烧瓷的原料绍粉的情况,都相当珍贵。其卷十三有记衢州造纸方法的一条说:

 

衢之常山、开化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造法,采楮皮蒸过,擘去粗质,灰浸渍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复蒸之。濯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帘承之。俟其凝结,掀置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板制为案卓状,圬以石灰,而厝火其下也。

 

 笔者2004年夏天与某电视台少儿频道制作节目“重回蔡伦时代”,得以到浙江富阳拍摄古法手工造纸的场面,与《菽园杂记》所载仍无二致,煮浆、浸泡、舂烂、抄纸、火干的工序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只是原料有差异耳,笔者不由感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工艺在全国的普及与成熟,以及《菽园杂记》作者深入生活实地考察的功夫。

 注意记载风土人情而又深得笔者喜爱的另一部笔记,是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著名散文小品家。他的这部书记叙山川风物、里巷琐事、文士艺人,有不少民俗掌故和文艺方面的材料。如卷五叙述金山竞渡、扬州清明上墓,卷六写绍兴灯节,都是有关节令风俗的记载。卷七讲述杭州西湖的香市,说从花朝到端午,各地前来进香的人,聚集在西湖周围,昭庆寺成为集市,出售百物,热闹非凡。到崇祯庚辰三年昭庆寺失火,紧接饥荒与外敌入侵,香客稀少,香市随废。《陶庵梦忆》中关于柳敬亭说书的一节,尤其生动,颇得民间说唱艺术中“说评书”技艺的神采: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疱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下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翦灯,素甆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不怕其齰舌死也。

 

 民间说唱与民间戏曲的区别是:说唱中表演者可进可出,对所表现的东西可以成为剧中人物也可以是客观的叙述者,戏曲中则完全进入剧情,成为剧中人物。本段既是作者对柳敬亭情况的记载,也带有评判介绍的意思,既有铺叙,也有烘托,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将他的声音相貌、说书技巧、效果态度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

 

 

本节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双流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