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
引
人们眼中,民俗不过是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礼仪、民谣故事等足以为茶余饭后提供谈资的事情,老辈子传下来陈谷子烂芝麻一类的事儿,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鲜事物新鲜话题纷沓而至,守着那些“老土”的东西有什么用处?这种想法其实有点问题,民俗,的确是从老辈子传下来的,我们的父母、爷奶,和他们的父母、爷奶,确实曾经那样生活过,但他们为什么会那样生活?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道理的,那么,他们那样生活的道理是什么呢?
先举个例子吧。有四个故事,我想每个读者朋友肯定都听到过,它们是牛郎织女故事、孟姜女故事、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白蛇许仙故事。故事的内容不再重复了,它们都很优美,歌颂赞美了纯真的爱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把这四个故事放到一起比较着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呢?于是想给它们按出现的历史年代先来排排次序,便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这里要事先说明的是,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写的小说,后者是有出版年月的,在古代至少还有那个作家的生平经历管着,有史料可以证明,著作年代在生平的几十年里再错也不会错得太多。但民间故事不同,首先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其次它在过去就是在百姓的嘴里传来传去,传的时候你添了一点,他改了一点,故事就会不断走样子,不断地发生变动,再次当古代文人或小说家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应该已经是流传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了。把这几点考虑进来,想办法找到有关的历史材料,再把这些材料排列起来之后,发现这四个故事背后还真是有点名堂的。什么名堂呢?原来它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婚姻爱情史或是一部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史呢。
最早出现的,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我们在春秋时候成书的《诗经·小雅》《大东》中见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岐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大意是对天上两颗很明亮的星星的一种想象,内容还是非常朦胧的。但是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里很明白地写出他们被分隔在天河两岸,相思而不能相见,那么两颗星星已经是两位被拟人化的青年男女了,这大约能够补充《诗经》过于简单记载而缺失的那部分幻想性内容了。
我们能够查到说牛郎织女是一对夫妻,而且每年只能见一次面的记载,出现在《文选·洛神赋》,李善的注释中又引用汉末曹植《九咏》的注解:“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 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另外一本书《岁华纪丽》卷三引述《风俗通》解释说:牛郎织女的相会是让乌鹊搭桥而渡的。为什么七月初七才能相会?据民间的传说,说是玉帝本来让他们每七天过河相会一次,但性情急躁的乌鹊听错了,把话误传为每年七月初七才许相会一次。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所以又有了每年七月初七那一天,乌鹊都要脱毛,算是天帝给与严厉惩罚的传说。
隋代以后,老百姓又把“毛衣女”故事的因素加了进来,“毛衣女型”在世界上通称为“天鹅处女型”,这种故事世界各国都有。“毛衣女”记载见于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豫章新喻县有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前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仅以为妇……”这个情节的加入,在神话色彩以外,增添了现实生活的气息,牛郎织女从天上的星星变成了人间的夫妻,于是,本来是因为织女不好好工作,天帝给他们每七天见一次面的惩罚,也变成了天帝(王母娘娘)干涉破坏青年男女爱情的悲剧故事。
但是到了唐代,学者在《琱玉集》完整抄录的《同贤记》书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
在这个记载中,已经把杞良与秦始皇修长城联系了起来,其中也有了“寻父”、“哭城”、“城崩”的情节,它应该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孟姜女故事最准确的文献记载。
第三个次序应该给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据研究,梁山伯祝英台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时代属于东晋。但说他们是异性同学,生不聚首死而同穴的故事在唐代才见到完整的文字记载。晚唐人张读《宣室志》“义妇塚”一条说:
英台,上虞祝氏之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邺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虽并埋焉。
宋代以后,到过宁波、宜兴、上虞、会稽的文人,差不多都有对梁祝故事的记载,记载内容的神话色彩也越来越浓。有说祝英台死,“绣裙绮襦,化蝶飞去”;有说马家请开棺查验;还有说查验时有“巨蟒护塚”等种种说法。更为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还把梁祝故事与牛郎织女故事混合起来,说牛郎的本名叫梁山伯,织女的本名叫祝英台,他们在殉情以后变成两株树,树的枝叶隔河长到一起。马家十分生气,跑来烧树,树便在火焰中升上天空,化作两颗星星隔河相望。玉帝怜悯他们,让他们每七天相会一次,不料他们错听成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另外,还有人搜集到一个说法,大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人,祝英台是义妇,早死先葬,由于时间已经很久,坟墓已经变成平地无法辨认了。而梁山伯做邺县的令,为官清正,死在任上。老百姓热爱他,为他选择了适于埋葬的地方。挖下去以后见到墓碑才知道是祝英台的坟墓。因为祝英台是义妇,不忍心再给她迁移,于是索性把两个人埋在一起,久而久之,创造出来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故事。
最晚的是关于白蛇许仙的故事。据宋代李昉《太平广记》第458卷中有关于五代时候西湖出过吃人蛇妖的记载,应该是白蛇传说最早的形态。晚一点的《西湖三塔记》中,首次出现了白蛇的故事情节。故事说,男主人公奚宣赞——与后来故事说的“许仙”名字的读音很相近——女主人公叫卯奴,是个蛇精,因为爱慕奚宣赞,两次从她的祖母、母亲(都是蛇精)嘴里救下奚宣赞。故事结局是卯奴祖孙三个蛇怪都被奚真人压在西湖的三座塔下。到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卯奴变成白娘子,奚宣赞成为许仙,另外多了个小师妹青蛇,奚真人成了法海。故事中白蛇青蛇虽然还有一些妖气,但她们已经是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世间凡人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