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编剧,徐静蕾与韩童生主演的一部新片《梦想照进现实》,携大牌名小说家与编剧的气势和美女博主的声望呼啸而来,人们以为是大师们的又一精心的创新,殊知天下事总是有人开了头,效果不错,就会有人跟上。
1995年伊桑·霍克和茱丽·黛比主演了一部电影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时》,又译为《日出之前》),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自始至终只有两个主角,就是他们两个始终不停地在交谈、闲逛,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两个年轻人都属于人在旅途,他们谈的都是年轻人关注的话题:爱情、友谊、生命、死亡——其实成年人老人何尝不关注他们呢——人类共通的话题啊。
2004年,由两位主演又拍摄了一部电影Before
Snuset(《爱在日落余晖时》),讲述他们在阔别九年后又一次街头邂逅,同样完全由两位主角的对话构成全片。阿尔斯·杰西(伊桑·霍克)已经是来巴黎宣传的美国作家,法国女孩塞林(茱丽·黛比)跑去参加他的读者见面会,两人决定在巴黎的街道上闲逛一个下午,于是也是走到哪儿聊到那儿,全片都是对话。
这两部电影完全由对话组成(我们看到先锋派戏剧也有这样的形态),导演鼓励两个演员临场发挥,但据说实际上没有一个对白和场景是临时出现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后一部影片有较多粗口而被定为“R”级。
我只在报纸上看到选的《梦想照进现实》台词片断,不完全了解全剧情况。对王朔的编剧能力我是佩服的,对徐静蕾的表演功夫也是佩服的。影片的内容当然必须是这部影片自己的,主题、细节、语言都不能与我提到的这两部影片相同,但结构的架势却如此惟妙惟肖。我研究文本的写作,文本的四根支柱,主题是必须随时代变的,情节是必须随生活变的,语言必须是随作者而变的,唯独结构,古往今来创新不容易,变化也很缓慢,我曾研究发现,现代报刊上的评论文章,结构方式竟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某些名篇基本一致。这就是章法的特征,读者可以顺种鸽思路来留意一下。我这里也先做个伏笔,具体的东西会陆续言之。
结构不怕抄,而且总是在抄,但是要会抄,所以本篇命名为《总是抄的谁是谁》,不必弄得那么清楚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