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人》-莫扎特咖啡馆-摩天轮

标签:
维也纳第三个人莫扎特咖啡馆大转盘杂谈 |
分类: 我去了什么地儿 |
《第三个人》-莫扎特咖啡馆-摩天轮
中国春节的时刻呆在海外,有助于明白这样的道理:只要你心里有,它(他)就有。按中国时间,大年三十午夜,是维也纳时间下午五点。那个时刻,这座城市和往常一样转动,没有炮竹声声,没有“过年了”,“拜年了”的喊声。但是,在我们心里可是郑重其事地记数着这个过年的时刻。所以说,宝子,你一直都在,是因为你住在我们心里。
子尤酷爱电影,在他所爱的电影中,《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是排在前面位置的;
子尤不仅欣赏莫扎特,对莫扎特也有颇为独到的理解。他还熟读过话剧《莫扎特》剧本,饰演萨烈瑞,喜欢同名电影;
子尤最想往的城市是维也纳,早知道这里有一座比迪斯尼更古老、更有影响力的摩天轮。
和子尤在2002夏天的维也纳之行,终于把这三点连成了一线,感受了《第三个人》的整个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那时,是子尤讲给我听,这一次,他在我心里,我怀想着他来探访,寻找和理解子尤当年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个人》是1949年的电影,在电影史上相当有地位。维也纳有一家影院,几十年来,每周在固定的时间里放映。 1月30日,星期五下午4:20,我怀着期待已久的心情看了《第三个人》。其实,我们家里有这个影碟,但是,以前,我并没有和子尤一同看过。有一次,偶然看到子尤构思自己的一部电影时,为人物设计了《第三个人》中的一个眼神。放映厅里只有三个观众。我想,即使只有一个观众,电影也一定会放。因为,连放映本身都已经成为一种纪念、一种仪式了。故事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它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局,留了一个悬念,与其说是故事的悬念,不如说是一个价值观选择的悬念。在现实生活中,在亲情、友情、爱情、善恶、公正、社会利益间永远存在矛盾,过去、现在、将来,它们都势必继续困扰着人们,然而这些矛盾,在这部电影中被激烈地演出来了。它以战后维也特殊的政治环境为背景,这是个一分为四的国家,被四个国家占领。为什么这个电影选择维也纳,可能是,维也纳是二战前后各种历史情节的集合地。谁不知道希特勒曾经是维也纳的一个流浪汉;谁不知道维也纳曾经有过莫扎特和贝多芬。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偏偏是维也纳,战后几乎一片废墟,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想像着子尤当时理解的基础。他不仅仔细阅读过关于维也纳的历史,还有高超的思维力。
莫扎特咖啡馆坐落在1区,与其他咖啡馆相比,至少有三个不寻常:其一,在莫扎特死后不久,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咖啡馆。而《第三个人》给了增添了很大的色彩;至今这里维系着高质量和高服务。特意选在大年初一,去莫札特咖啡馆。还坐在老位置上,那是子尤坐过,说过诗的座位。墙上悬挂着莫扎特的肖像和曲谱。要了一个加奶的咖啡,慢慢品尝。没有研究过莫札特对咖啡的爱好,但是,电影中有一个惊险场景就发生在这里。这家建立在康熙年间的咖啡馆,几易其主,却日复一日的经营着。这又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众多咖啡客中,谁会知道,我,我们坐在这里,心里和身上带来了一个中国男孩儿,宝子,你就在那儿,他们谁也看不到。而,在我们心里和眼中,你分明在。因为我们时时可以感到。说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如说它是一个深刻的命题,甚至于说它是真理。
那一次,我和子尤乘地铁,经多瑙河到Prater公园,看这座摩天轮。它可能是继1893年芝加哥摩天轮之后,世界上第二座摩天轮,建于1897年。这一次,我就住在附近,甚至于每天都向张望或走近摩天轮,而那一片草地上,曾经是我们欢笑和拍照的地方。以不同的距离、角度、时间,观察和拍照摩天轮,确实可以发现它的魅力。它独立、它显著、它古朴、它多样。作为维也纳的象征之一,摩天轮融合了十九世纪的现代和当时的历史,今天看十九世纪的现代,又成了一种古典的现代。而《第三个人》中将人性冲突的极致场景,放在了摩天轮上。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白。
试图把子尤曾经热衷和追逐过的三样--《第三个人》、莫扎特咖啡馆、古老的摩天轮,重新连接在一起,加入理解,是我对儿子一种精神上的追随,更是在心里面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