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我对电影的期望

(2007-12-20 10:26:18)
标签:

艺术赏析

 

谈我对电影的期望/子尤

                             2003年4月29日

 

    我始终相信,一门艺术一旦变得个人化,那么它也将走入低谷。比如,我认为绘画就是毁在毕加索这群自作聪明的人手里的。绘画艺术完全被他这种疯子给亵渎了,因为没有人看得懂他的东西。艺术本身就是服务于观众的,这样谁受得了。

    但是不久我又开始思考,是不是某门艺术先衰败,之后才有了这种艺术个人化的转变?

   话剧在经过了漫长的辉煌历史以后,渐渐浮躁的人们也无法静下心来看了,于是,话剧衰败了。而实验话剧的影响犹在,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电影。电影之衰败,我看主要在于好莱坞电影能撑多久。现在电影的分裂局势非常厉害,欧洲电影的艺术性与好莱坞的娱乐性,中国电影在里面不伦不类。可是电影的个人化就比较奇怪了。首先,电影诞生没几年,从上个世纪一十年代,就有了绘画、文学与电影交融的实验电影,可谓思想的领先与先锋。比如《一条叫安达鲁的狗》,就没有遵照电影的原则,娱乐观众。

    其实电影的实验性和个人化一直都存在,同步进行。我最欣赏的是法国电影,它从来都保持着艺术的光彩,在每一次电影的转型期间,法国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领军者。

    艺术应该是美的,而电影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是它在传达美的同时,又可以让观众思考。现代的人类,已经有些被他们所创造的、服务于他们的机器搞得懒惰了。所以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才会如此得宠。

    但是,真正好的电影是需要思考的,是需要观众来探讨它的,这就关系到一个思想表现的问题。

 

[柳红记]“艺术是美的”,是子尤的一个准则。他散落的文字多次批评毕加索,赞赏凡高。对此,我以前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涉猎面实在是太广了,我并不全知道他对每一人每一事每一文的看法。今年一月,我在维也纳看了毕加索画展,在布达佩斯特看了凡高画展。我的观感和子尤一样,而这是我后来在他的文字中发现的。当我发现时,这份感叹啊,这个孩子总是跑在前头,带着我。

   看凡高在生命最后两年的杰作让我感动落泪,是联想子尤在最后两年呈现出来的美好和智慧。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和消费主义时代,主导的观念是惧怕、拒绝病、老、死,认定那样的人生就是无意义,就是失败,就要被忽略。我有幸置身病和死,见证了儿子的成长,看一个生命能量怎样迸发,终于达到难人企及的高度。

   人生是一段旅程,所有的生命,和生命形态,都独特而有价值,处于极端生命状态的人,离“上帝”更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