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德纲,从非著名到最著名

(2007-07-03 15:23:15)
 

郭德纲,从非著名到最著名

子尤

2006-7-28

 

    郭德纲,已经不是非著名相声演员了,是最著名相声演员。“非”和“最”得分清楚。

    我曾总结,相声应该有的两点,被电视抹杀掉了。一个是捧角儿,“我爱听谁的”,“他不成!我更爱听谁的。”另一个是一股气,在剧场,就有一个场,将台上台下联系起来。其实捧角儿也是,因为喜欢谁,就让观众有了参与。电视不是,它是硬把一个个演员塞给你,是个硬性的接受,所以让观众不喜欢。

    其实郭德纲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创作环境,这和我有点像。他的相声可以那样吸引人,是因为他给了人一种清新,一种与众不同,一种随性,这是因为他选择的创作环境与众不同。大家都受束缚了,他没有。原来在场子里,没人盯着,想怎么说怎么说,自由的环境给了他自由的创作思维。而如今不同,审来查去。怎么办?路怎么走?他经过多少年的思考,选择了——相声最好的发展还得在剧场。剧场有气,有神。

    他说的,绝对是传统相声。也可以说是传统相声的现代版。他发现了老相声的宝,所以遵从。比如都是小人物做美梦,现在就很少有人这么来了。而在他这儿,段段都是一个小人物在幻想。传统相声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搞笑为主,不为表达什么思想,内容很杂。听完一段郭德纲的相声,想,这相声表达什么思想,不是能说出来的。但回过头看看,又发现它展现了一幅民生图。郭德纲现在也是这样,人们可以笑着从他的段子里品出来,这个是讽刺什么呢,那个是讽刺什么呢。而大部分主流相声,都是在想,这个相声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两条路。

    我有时候觉得挺好笑的,就是1949年以后,相声有了一次大改变,名家纷纷遵从,来了一些“健康”相声,让相声得以保留。如今半个多世纪,相声风雨路,走了一大圈儿,最后大家还是走回起点。郭德纲又开始说绝对传统思想的传统相声。

    他年轻,有朝气,敢想,他离生活很近,说些大家熟悉的,这也是剧场相声把人锻炼成这样。电视上的相声演员就没有这样让人亲近。他们离人远了。

    基于对传统相声的感情,我聊了聊我对相声的热爱和对郭德纲相声的看法。他现在面对的和我一样,我期待他走下去。他身体好点儿,活八十岁,就还有五十年的路,那时的他,得长成什么样呀?

 

 [柳红记]6月29日,郭德纲率德云社在北大百年讲堂演出。我去看了,心里觉着是代子尤看,是和子尤一块儿看。马季走了,候耀文又走了,这相声界一连串儿的事儿令人感叹。先前读了郭德纲《我哭我师》,写得好!还想,服丧期间,这相声他可如何说呢?如他所言,艺人首先是艺德。子尤是超级像声迷,从根儿上迷的那种。找出此文发表,起因于看德云社演出,也算对这些老少爷们儿,与相声相关的人事的纪念。
    那天,讲堂楼上楼下爆满,笑声一片。郭德纲最后的谢幕,那带着韵的台步,那拱手抱拳,那台上台下台左台右的一恭一敬,很“传统”,很有味儿。更甭提那一曲高亢的太平歌词,唱和一气。如果子尤在,他会怎么大笑,可能得笑到椅子底下去。而笑过之后,看到谢幕,又会动情地流泪。为了他们的坚持,为了人们的欢呼,为了他心爱的相声。子尤就是这样多情而又深情的人。
   子尤熟读多卷本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听遍名家名篇,小时候说过几十段。他赞赏梁左,说他写的是文人相声。他大概觉得相声的复兴,创作是关键,而文人相声尤其重要。子尤大言,梁左之后再无人了,接下来,得看他的了。去年上半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写了两部长篇相声,曾经想给德云社,希望他们能表演出来。我们在家里还设想过,让谁来说呢?郭德纲?不成;看来得是郭德纲的几位大学生弟子。子尤写的时候,挑出些段落说给我听,现在它们都存在电脑里,我没有看过。我还不忍看它们呢。
    像何云伟、李菁等,子尤对他们评价都极高,他还维妙维肖地学李菁不紧不慢的说话腔儿。那时,每周二晚上BTV-12的《星夜故事秀》,因郭德纲主持,何云伟、李菁加盟,也是子尤必看的节目。去年,张越送给子尤几盒郭德纲的相声碟,陪伴了子尤好多时光。
    子尤爱说人家像他。这篇文章里也说了。有一次,看郭德纲主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宣传活动,妙语连珠,子尤说:“郭德纲嘴快,像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