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见了什么人儿 |
3月15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我下面这篇书评,略微有些删节,我把"原版"放在这里.
我认为一个好的传记作家肯定不仅满足于将自己找到的材料写出去,而应该加入自己的意见。它决不是赞美某个人的,也不是为了说“你看,这个人多坏”,人毕竟是复杂的,而写作者可以乘机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不会让读者失去自己的判断。
《阿兰德龙的秘密》就是这样一本好书,首先它以一个“秘密”让这本书有了最好的主题。而从序言中了解,当时阿兰德龙为了不让作者写这本书甚至和他打官司,可见这位对丑闻等稀奇古怪的事非常偏好的作者是多么让人“闻风丧胆”,光凭这点,我认为他够资格来写,因为他肯定不会将书写成简单的“歌功颂德”。
如果读者对电影非常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会让人看得很来劲,一个个传说中的电影人物悉数登场,会引起许多电影爱好者尤其是法国电影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中国人物的传记很多时候是在揭示“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而这本书却是在以流利的笔触由一个“小”人看整个“大”时代。作者从不断分析阿兰德龙复杂的性格,最后变成分析“时代的性格”。要知道作者并不是光凭一张嘴分析,他收集无数材料,全书光注释就上千。比如书的开篇讲述德龙童年的段落,就是由多个受访人的讲话交错起来,我边读就边哀叹他这辈子就是为了来演戏的,因为实在干不好也干不了别的事情,他从小就是“作恶多端”,要是在中国的学校估计就没活路了。我看到他将每一个学校都祸害一遍,甚至还和小伙伴离家出走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跑去当兵。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联想起许多电影,比如讲到德龙痴迷拳击,他小时侯曾经关注过杰克拉莫塔的比赛,我就会想到他是经典拳击电影《愤怒的公牛》的原型。而他“作恶多端”的童年就是法国经典电影《四百击》的翻版。
直到他当兵回来,我都没看到他有任何闪光点。他惟一拥有的就是越来越美丽的,老天爷“不像话”地赐予他的面庞。他凭借这个进入了电影圈子,并一炮打响,取得空前成功。中国人知道他主要是因为那部《佐罗》,其实它在法国并不成功,这就像高仓健的《追捕》,其实在日本票房很失败。德龙演的最好的还是默默无言,拥有俊美面庞的杀手,他演的一半电影几乎都是在演绎这个角色。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那个年代的好电影几乎都有他的份:《罗科和他的兄弟们》、《猎豹》、《武士》,作者也由此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著名的导演演员的生活。比如指导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猎豹》、《婚断威尼斯》等好片子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威斯康帝,他在片场咄咄逼人,不容一点马虎,而且他要求所有演员都只喜欢他一个人,这几乎让大家都受不了,不过这种艺术家式的严谨工作方法恐怕也是他能成就那么多经典的原因吧!而德龙和与自己旗鼓相当的贝尔蒙多(中国观众会熟悉他的《王中王》,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筋疲力尽》就是他主演的)的较量,他们一起合作拍电影的故事也被描述得很详细。
我也是第一次如此细致地了解德龙和“茜茜公主”罗密由甜蜜的开始到悲伤的结束的爱情故事。罗密真招人喜欢!当我看到德龙和新欢结婚,并邀请众多宾朋时,我想罗密肯定是独自一人痛苦着,我真恨不得到她身边,安慰她,我甚至幻想到她可能不会见客,我该怎么解释等等。这一切联想也要拜作者写得好。

而从书中我看到,德龙虽然一直马不停蹄地拍电影,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都被电影塞着,还身兼制片人,雄心勃勃,要拍大片,可见用心之深,但他最辉煌的年代还是五十年代,那也是他面庞最无暇的年代。好看的人老得快,刚30多岁他就沟纹纵横,也是因为他中年遇到了太多的麻烦压力。有专家抱怨他思想的陈旧,比如他从来没跟新生代的演员、优秀的导演合作,太固执己见,封闭。这让我非常慨叹,因为他使我想起王尔德的童话《道连格雷的画像》,讲述一个美男子不想让自己衰老的故事。阿兰德龙刚入行的神话般的辉煌和之后的失意使我觉得一切像个天使或者天上的王子由快乐到堕入凡尘后的痛苦的经历。毕竟神话是短暂的,而青春只有一次。其实他的魂还一直生活在梦幻般的50年代,他肯定思念那个年代,那个黑白的年代,优雅的年代,即使杀人也优雅的年代。而我也因此理解他,更爱他年老时脸上痛苦的纹沟,因为那更富于人性,更有岁月沧桑的痕迹,苦难带来的锤炼。
总之,想了解阿兰的读者读了这本书会了解得很清楚。我有了这些感想,其他读者呢?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德龙迷爵士乐,后来有一个人写了首曲子《德龙的蓝眼睛》,“他对音乐的痴迷总算有了回报。”
德龙的蓝眼睛?这个题目不错,我看到这句话时又看了一下封面他的大照片——一个面部特写,照片中的他,苍老而又有魅力,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笑,和他深邃的蓝眼睛。
看阿兰德龙的蓝眼睛
子尤
子尤
2006年1月26日
我并不怎么看传记,可能觉得线索太繁琐,人名太多,尤其是当你对这些人不那么了解的时候,人一多会看起来很累,情节也不像读虚构小说那样来劲,虽然有时人生要比人编的故事传奇多了。可仔细一想,我最早开始独立阅读的书,就是传记,即两大本厚厚的《卓别林传》,所以这次看《阿兰德龙的秘密》,还真是看对了,这是另一位有名的电影人的传记。我认为一个好的传记作家肯定不仅满足于将自己找到的材料写出去,而应该加入自己的意见。它决不是赞美某个人的,也不是为了说“你看,这个人多坏”,人毕竟是复杂的,而写作者可以乘机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不会让读者失去自己的判断。
《阿兰德龙的秘密》就是这样一本好书,首先它以一个“秘密”让这本书有了最好的主题。而从序言中了解,当时阿兰德龙为了不让作者写这本书甚至和他打官司,可见这位对丑闻等稀奇古怪的事非常偏好的作者是多么让人“闻风丧胆”,光凭这点,我认为他够资格来写,因为他肯定不会将书写成简单的“歌功颂德”。
如果读者对电影非常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会让人看得很来劲,一个个传说中的电影人物悉数登场,会引起许多电影爱好者尤其是法国电影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中国人物的传记很多时候是在揭示“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而这本书却是在以流利的笔触由一个“小”人看整个“大”时代。作者从不断分析阿兰德龙复杂的性格,最后变成分析“时代的性格”。要知道作者并不是光凭一张嘴分析,他收集无数材料,全书光注释就上千。比如书的开篇讲述德龙童年的段落,就是由多个受访人的讲话交错起来,我边读就边哀叹他这辈子就是为了来演戏的,因为实在干不好也干不了别的事情,他从小就是“作恶多端”,要是在中国的学校估计就没活路了。我看到他将每一个学校都祸害一遍,甚至还和小伙伴离家出走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跑去当兵。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联想起许多电影,比如讲到德龙痴迷拳击,他小时侯曾经关注过杰克拉莫塔的比赛,我就会想到他是经典拳击电影《愤怒的公牛》的原型。而他“作恶多端”的童年就是法国经典电影《四百击》的翻版。
直到他当兵回来,我都没看到他有任何闪光点。他惟一拥有的就是越来越美丽的,老天爷“不像话”地赐予他的面庞。他凭借这个进入了电影圈子,并一炮打响,取得空前成功。中国人知道他主要是因为那部《佐罗》,其实它在法国并不成功,这就像高仓健的《追捕》,其实在日本票房很失败。德龙演的最好的还是默默无言,拥有俊美面庞的杀手,他演的一半电影几乎都是在演绎这个角色。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那个年代的好电影几乎都有他的份:《罗科和他的兄弟们》、《猎豹》、《武士》,作者也由此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著名的导演演员的生活。比如指导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猎豹》、《婚断威尼斯》等好片子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威斯康帝,他在片场咄咄逼人,不容一点马虎,而且他要求所有演员都只喜欢他一个人,这几乎让大家都受不了,不过这种艺术家式的严谨工作方法恐怕也是他能成就那么多经典的原因吧!而德龙和与自己旗鼓相当的贝尔蒙多(中国观众会熟悉他的《王中王》,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筋疲力尽》就是他主演的)的较量,他们一起合作拍电影的故事也被描述得很详细。
我也是第一次如此细致地了解德龙和“茜茜公主”罗密由甜蜜的开始到悲伤的结束的爱情故事。罗密真招人喜欢!当我看到德龙和新欢结婚,并邀请众多宾朋时,我想罗密肯定是独自一人痛苦着,我真恨不得到她身边,安慰她,我甚至幻想到她可能不会见客,我该怎么解释等等。这一切联想也要拜作者写得好。

而从书中我看到,德龙虽然一直马不停蹄地拍电影,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都被电影塞着,还身兼制片人,雄心勃勃,要拍大片,可见用心之深,但他最辉煌的年代还是五十年代,那也是他面庞最无暇的年代。好看的人老得快,刚30多岁他就沟纹纵横,也是因为他中年遇到了太多的麻烦压力。有专家抱怨他思想的陈旧,比如他从来没跟新生代的演员、优秀的导演合作,太固执己见,封闭。这让我非常慨叹,因为他使我想起王尔德的童话《道连格雷的画像》,讲述一个美男子不想让自己衰老的故事。阿兰德龙刚入行的神话般的辉煌和之后的失意使我觉得一切像个天使或者天上的王子由快乐到堕入凡尘后的痛苦的经历。毕竟神话是短暂的,而青春只有一次。其实他的魂还一直生活在梦幻般的50年代,他肯定思念那个年代,那个黑白的年代,优雅的年代,即使杀人也优雅的年代。而我也因此理解他,更爱他年老时脸上痛苦的纹沟,因为那更富于人性,更有岁月沧桑的痕迹,苦难带来的锤炼。
总之,想了解阿兰的读者读了这本书会了解得很清楚。我有了这些感想,其他读者呢?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德龙迷爵士乐,后来有一个人写了首曲子《德龙的蓝眼睛》,“他对音乐的痴迷总算有了回报。”
德龙的蓝眼睛?这个题目不错,我看到这句话时又看了一下封面他的大照片——一个面部特写,照片中的他,苍老而又有魅力,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笑,和他深邃的蓝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