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扬韬关于茅台酒的雪球问答
(2012-08-30 23:54:32)
标签:
茅台杨韬雪球股票 |
与扬韬关于茅台酒的雪球问答
(2012年 7月2日扬韬关于白酒末路的雪球访谈内容整理)
扬韬 :
茅台目前的出厂价比较低,不到700元,而市场零售价在1500元以上。这中间的差价,主要被经销商赚去了。最近,茅台开直营店,会有效提高其销售单价,使得它在销量不增的情况下利润继续增长一块。这就是它250元一带看起来仍有安全边际的原因。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它的成长性。市场给它现在的估值,隐含了对未来的业绩增长的预期。
07-02 15:33
回复@扬韬: “茅台目前的出厂价比较低,不到700元”?
这个说法,有点儿搞笑吧?如果我要是品评一个行业,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会先搞清楚的。
你说“2001年,茅台酒出厂价只有155元”
按照相同的统计口径,现在茅台酒的出厂价是529元。而且155是2001年8月之前的价格,8月10日后的相同统计口径下的价格,是186元。这样算下来,从2001年到今天,11年来,茅台出厂价,只涨了1.8倍。这足以证明,茅台11年来取得的成绩,涨价只占了一个很小的比例。那么你后面所讲“而今天,茅台酒的市场价一度接近2000元,虽然最近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1500元以上,相当于11年时间价格上涨了10倍”你的这个统计口径,调整的幅度,是不是有点大?还或者是,在故意偷换概念?
07-02 15:38
·
对@扬韬 说:你说“按说,白酒属于消费品,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消费永远只会与收入挂钩。”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是指什么,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告诉大家 “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展开
对@扬韬
说:你说“按说,白酒属于消费品,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消费永远只会与收入挂钩。”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是指什么,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告诉大家
“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那么结合你后面所说,显然证明“社会消费力”与“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以内以最低限度变动”的“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力”挂不上钩儿的问题上,显然马克思的观点比你鲜明,层次逻辑比你清楚。
你的“白酒辉煌的原因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与居民收入的增长没什么关系。”的结论,确实与马克思的这个经济学理论相符合,但与你最初所说“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消费永远只会与收入挂钩”相对照,是否存在偷换概念呢?
最重要的是,这与“白酒末路”,是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说,居民应有的白酒消费能力,在过去的十年里,因为其收入被“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以内以最低限度变动”,而被雪藏了。那么根据你的论述,我自然而然地便会得出,如果一旦居民收入增加,被雪藏的消费能力,便会暴发出来,白酒行业前途无量。但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你的结论是相反的?!
为什么?因为大家还都没有穿上鞋,所以鞋很末路?还是因为你自己不喝酒,所以别人便也不可以喝酒?或者是“看空茅台,还需要理由吗?”
07-02 15:41来自雪球
o
你说的是被雪藏的消费能力,我说的是消费能力不足。消费能力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收入增长缓慢。是收入增长制约了消费增长。
07-02 15:48
o
回复@扬韬: 那你觉得是应该提高“收入增长”呢?还是应该去打击消费呢?谁等谁更合理呢?
07-02 15:50
回复@扬韬:
为什么一说到消费,就要拉上腐败呢?中国人,命中真的注定了,不腐败,就永远不能消费了?
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上,经常有人吃不饱肚子的国家而言,用粮食去酿酒,从来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改革开放前,我这样的人,是绝对喝不起茅台酒的,即便喝得起,去哪儿买呢?我没当过一天的公务员,如今就是一个小散,既不“权”更不“贵”,和杨博士比,我就是一个“穷人”。然而,时至今日,象我这样的人,一年喝几瓶儿茅台酒,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我喝的茅台酒,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无论是独饮还是与朋友小酌,我丝毫也不会因为它“太有面子”而影响我的享用。当然,如果可口可乐产自津巴布韦,我不知道巴菲特还会不会去喝,但茅台酒如果不是产自中国,它就是再好,象我这样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一定是会选择二锅头的。
退一万步讲,即便茅台酒真的是权贵们独享之品,那么,当我们谴责那些大腹便便的权贵们,竟然去喝用宝贵的粮食所酿的酒时,我们这样的穷人所要考虑的,他们对这个社会唯一的贡献,便是他们在消费。而当我们企图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参与分享他们这一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却被人喝止了?请问理由是什么?
你可以讲,这个利益既然不是我们穷人的消费带来的,便不允许我们穷人分享,穷人们只能去买,赚穷人钱的企业的股票,这样的话,我们穷人自然便无话可说了。但你欺骗我们说,赚有钱人钱的企业,便是末路;只有赚穷人钱的企业,才不末路,对不起,我们不信!
07-02 16:01
不是我牛。而是杨博士的逻辑本身有问题。近十年来,的确是一些因素限制了各企业的盈利,限制了普通居民收入的增长,限制了大家的消费能力。而白酒的成绩也确实是在这种消费能力严重受限前提下创造的。除非你认为,下一个十年,消费受限会更严重,否则,白酒(仔细看,你就会发现,杨博士说的其实只是茅台)如何会末路呢?而如果杨博士的假设(下一个十年,消费受限会更严重)成立的话,末路的,又何止是白酒呢?
07-03 08:57
对@扬韬 说: 茅台“下滑一半”是多少?2万吨吗? 你讲“而茅台迄今每年销售量也不足4万吨——一个是为大众服务的低端品牌,一个是为权贵品鉴的高端品牌” 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你的这个迄今每年销售量“不足4万吨”是什么意思? 茅台到2011年,年销售量,也就1万吨出点儿头。今年是4万吨?一年间...展开
对@扬韬
说:
茅台“下滑一半”是多少?2万吨吗?
你讲“而茅台迄今每年销售量也不足4万吨——一个是为大众服务的低端品牌,一个是为权贵品鉴的高端品牌”
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你的这个迄今每年销售量“不足4万吨”是什么意思?
茅台到2011年,年销售量,也就1万吨出点儿头。今年是4万吨?一年间由1万多吨到4万吨,那不是末路,而是高速路
!
为什么这两年茅台的零售价格(注意,不是出厂价)飞涨?不就是因为至今为止,茅台只有1万多吨的销量吗?为什么它只有这么点儿的销量?因为它只有这点儿产量。为什么它只有这点产量?始作俑者,不正是那些既不知道酒的销量,又不知道,酒的价格,却不断向企业传递“白酒末路”的完全错误信息的专家们吗?凯恩斯论述“生产者预期”的时候,以专家的角度,反复的去证明,长期而言,“生产者预期”一定是理性的。这不正是他所批判的“古典经济学家”们所一贯坚持的“经济人”的假设吗?在我看来,这是他最终不愿脱离亚当•斯密----萨伊阵营的最明显的证明。
而当专家们不似凯恩斯般的神通时,在他们不断向生产者传递“白酒末路”这一错误的信息的情况下,却要求生产者必需理性!必需“经济人”!否则就要为自己因受到专家干扰,没有做出正确预期,从而造成产品产量不足,最终成为“为权贵品鉴的高端品牌”而承担骂名!
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对自己国家优秀企业、民族品牌的自虐,甚至是自残的心态,究竟来自何处???!!!
07-02 15:55来自雪球
对@扬韬 说: 而一个更可笑的观点,就是把白酒消费与这个拟合,与那个拟合。这就好象是说,小明兄弟三人,大哥叫大毛,二哥叫二毛儿,老三叫什么?叫三毛呀! 有点儿想当然吧? 今天甚嚣尘上的是“政府投资决定白酒消费论”,这使我想起来前几年的“酒驾决定白酒消费论”: “你看,天天报导有酒后...展开
对@扬韬
说:
而一个更可笑的观点,就是把白酒消费与这个拟合,与那个拟合。这就好象是说,小明兄弟三人,大哥叫大毛,二哥叫二毛儿,老三叫什么?叫三毛呀!
有点儿想当然吧?
今天甚嚣尘上的是“政府投资决定白酒消费论”,这使我想起来前几年的“酒驾决定白酒消费论”: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哪天开始严查酒驾了,酒后驾车的少了,酒,,,,,就末路了!!!!!!!!!!!!!!!!!!!!!!!!!!!!!!!!!!!!!!”不由得我不信,我更为相信的是,理论工作者们,为了白酒的末路,会一如既往地寻找着与白酒消费不靠谱儿的各种因素,不断拟合着。为什么要反复不停地使用这样的“小明叫三毛儿”逻辑呢?à没有酒后驾车的,酒怎么会卖得那么好?那么贵?不信你拟合一下这些年来中国汽车的销售量和白酒的消费量就很清晰了--à于是得出结论,不开车,谁会喝酒呀?--à所以白酒消费是跟酒后驾车正相关的--à足以证明,酒后驾车的有多么多!--à“你看,天天报导有酒后驾车的。。。
07-02 15:47来自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