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悯农》----悲情中的经济学

(2012-06-18 19:51:22)
标签:

经济学

枯燥

通货膨胀

分类: 纯经济学理论

《悯农》----悲情中的经济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一件体现文人墨客悲世情怀的经典作品。至今广为传颂,并为士人引为警句。然而,作为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外,如果不能挖掘出它的根源,甚至连逻辑关系都是错乱的,又如何能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呢?最终不过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罢了。

 

如果真的对这一经济现象深挖与扩展研究,足以揭穿诛多经济学谎言,颠覆一部经济学史话。

 

耕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这一活动在缺少了土地或劳动力这两个生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这一生产过程本身便是一个土地与劳动力两要素匹配的过程。而土地与劳动力要素的这种结合,便产生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效果。效果产生了,产品如何分配呢?亚当·斯密告诉我们,这个不用我们担心,市场会用“一只看不见的手”完成这一切的。那这只看不见的手,又是如何完成分配的呢?原则很简单,生产活动依要素配比而进行,产出品依稀缺而分配。

 

劳动力与土地两个要素,在匹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其中之一用尽,另一个剩余的现象,这就使得相对稀缺的要素处于分配的主动地位,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而相对过剩的要素,将面临被选择的命运。如果相对过剩的是劳动力,部分劳动力最终将因无法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土地要素而被闲置,闲置劳动力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其它的劳动力为了避免被闲置的命运,只好听任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利的分配地位上。故,到了“四海无闲田”的程度,农夫不饿死才怪! 因而,“四海无闲田”,农夫不是“犹饿死”,而是“必饿死”!

 

相反,如果相对过剩的要素是土地,部分土地最终将无法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要素而被闲置,这时地主的下场便自然可想而知了。如果真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怕这首诗要改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人,地主犹饿死。”了。当然,地主那么可恨,饿死就饿死吧,诗人是没空儿去同情他们的。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是分散的,土地却是集中的。试想,地主们会不会允许“四海无闲人,地主犹饿死”的那一天到来呢?当然不会! 那他们会怎么办?当然是减少土地供应量 ! 当地主把土地供应减少到使农夫再次过剩、再次闲置、再次犹饿死,诗人再次赋诗的时候,他的目的便达到了。此时尽管有闲田,只不过,那些被地主放入“池子”中的闲田,对农夫而言,“象天上的月亮一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242页,高鸿业译 商务印书馆19994月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未雨绸缪,地主们会事先把土地供应,控制在足以造成“农夫犹饿死”的水平上。

 

那农夫们会心甘情愿吗?他们不会反抗吗?有办法。

 

地主们可以制造一种理论,去给农夫讲一个鬼故事,吓得农夫再也不会要求地主释放被闲置的土地,这个鬼故事的名字,叫作“通地膨胀”!

 

“通地膨胀”究竟是什么?就象故事里的“鬼”一样,没有人见过,但是看地主们讲故事时的神色,想必是一种极为可怕的东西。

 

尽管没有人见过这个“通地膨胀”,但是地主们却可以给它加入许多和它无关的内容,把它讲得绘声绘色,使这个“鬼”丰满起来。这个“鬼”的主题便是,田,不能给多了,多了就会使耕者有其田,会使农夫手里的“田”贬值,造成土地租金下降,到时候,你们种的粮食便也会不值钱了! 当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最大所能得到足够的土地时,粮食就会“超发”。你们将不得不看着那些比你们弱小的农夫同样可以收获粮食,看着那些比你们强壮的农夫收获比你们多得多的粮食 ! 你们愿意看到原本依靠耕地供应不足只能与你们获得相同收成的强壮农夫,一旦耕地充足了,收获一下子膨胀起来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们除了吃粮食外,就不吃点儿别的吗?如果我把土地给足了,那样一来,尽管你收获的粮食总量可以换取更多的鱼虾,但是,每斤粮食所能换到的鱼虾数量却是减少了许多! 许多! 站在你们的立场上为你们着想,凭什么同样的一斤粮食今年换回的鱼虾要比去年少! 这不是“通地膨胀税”吗?宁可少打粮食,也不能接受呀!

 

农夫朋友们,想一想,多么可怕 ! 这就是“通地膨胀”呀!

 

减少土地供应尽管会造成你们中的一部分的因土地不足而闲置,但,也不一定就是你吗 !  况且,土地普遍的供应不足使强壮的农夫无法人尽其才,这样便会减少你与更强壮的农夫间的贫富差距,这不正是你们想要的吗?至于说土地租金的升高,粮食不也因此可以换到更多的鱼虾了吗?简直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 !

 

想一想,一群土地供应者的代言人向一群劳动力的供应者讲述土地供应过量从而会使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可怕!这个场景太可笑了!

 

读到这里,读者们一定会说,这太荒谬了!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这一切不过是作者编出来的!

 

不错,这个“通地膨胀”的确是我编出来的,但它的逻辑却并不是我的原创,正是那些口口声声宣讲着“通货膨胀鬼故事”的人编制这样的逻辑。我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仅把“通地膨胀”改动一个字,它的荒谬,丝毫也不会减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