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篇,猿猴的身体

(2016-02-06 09:25:09)

第五篇、形态——外形虽各异,貌合神不离

让我们对猿猴们的外部特征一一分析:

一、体毛(Hair)

所有的猿猴均浑身披毛。不同的种类,在体毛的质地、色泽、构造上呈现一定差异:夜行的原始猴类多具绒质体毛;中国的金丝猴和南美的金狮偦具有丝质的金毛。相比之下,猩猩类则具质地比较粗糙的体毛。猿猴的毛色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物以类聚,察言而观色,毛色在种类之间的辨认作用上意义重大。我们常常凭毛色作为种类和性别的辨别依据之一。如黑狐猴,雄性黑色,雌性却不是黑色,是棕黄色;黑长臂猿也是这样。是雄是雌?是哪种?还是哪个亚种?往往区别于毛色,如中国三种金丝猴,川猴是纯粹的金丝的猴,滇猴又名黑金丝猴;黔猴又名灰金丝猴,我们主要是根据毛色的金、黑、灰的成分多寡来区别的。就是在猿猴之间,毛色也有相互辨别、防治杂交的作用。

那么,猿猴的毛色究竟有何功能呢?

首先,就是伪装,伪装色对狒狒一类地栖灵长类十分重要,其灰黄色的躯体与苍茫草原、嶙峋裸岩溶为一色,使食肉野兽很难发现;马达加斯加岛雨林中的大狐猴那黑白混杂的条块、斑驳的色调,使人难以一目了然。

其二,毛色能唤起同类的注意力,节尾狐猴经常翘起黑白色相间的尾巴,无疑在同类之间起到呼朋唤友的信号旗的作用。南美夜猴那深色额头上的浅色三角斑,在黑夜里足以引起同类的注目和认同;在非洲密林中,长尾猴不下20种,它们相互之间就是根据身上的色泽和面部的斑迹来相互区别的。山魈的面貌是个特例,这种“花容月貌”的大猴,鼻子为漆亮的猩红色,鼻两旁为胀起的蓝紫色,而且,这些面色竟然有着与生殖器和性皮肤色彩的对应和模仿。故而一些人类学家也有红唇对应的是阴唇的说法。

毛发和体毛的长度是否发达经常与性别有关,雄性狮尾狒和阿拉伯狒狒具备浓密的鬃毛,如同雄狮,在猴群中经常以首领的面目出现。

有些猴类的体毛甚至局部进化得像刺猬,如树熊猴的背毛坚硬如刺,在受到野兽威胁时常常缩头、拱背、用颈部的坚毛对来犯之敌抵挡一番。

在灵长类中,体毛的稠密程度差异很大,毛的密度最高的是南美的狨猴类,密度最低的是黑猩猩,当然。黑猩猩在遗传基因上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了,比黑猩猩的体毛更稀疏的当属人类,只是不想黑猩猩那么浑身披毛,毛色黑暗罢了。匪夷所思的是,长臂猿的体毛有些接近狨猴,具备绒毛密厚的特点。

浓密的皮毛是猿猴对付风雨侵袭及温度变化的有效保护,也是防止蚊虫叮咬的天然外衣,猴毛就像鸟羽一样,也需悉心呵护、修饰,因而,自我梳理与相互梳理就成为灵长类不可或缺的社会行为了。

我们人类的祖先曾是树栖的灵长类,何以证明?请看您的臂毛,小臂上的毛不是向手的方向长,而是呈相反方向的。在乘公交车时,我常常观察手把头顶扶手的人们的臂毛、包括举手时自己的臂毛,大都向下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林中手把树枝,栉风沐雨,水滴自然会顺着手臂上的皮毛走向,顺势向下流淌。

二、皮肤(Skin)

皮下脂肪:皮肤是动物身体的外膜,既是复杂的触觉感受器官,又是重要的保护屏障。灵长类动物不具备极地动物的厚厚的皮下脂肪,而浓密的体毛则起到了御寒的补偿作用。加上绝大多数灵长类分布在热亚热带,取暖不是什么问题。个别生活在北方或高山雪线附近的灵长类因为遇到取暖问题而长此以往进化出了较长较厚的体毛。一些灵长类则能在身体的局部积存皮下脂肪。在旱季带来之前,倭狐猴大吃特吃,蓄积能量,将脂肪积聚于尾根,以供冬眠中消耗。加里曼丹黄猩猩在夏季产果旺季胡吃海塞,积累体内脂肪,以便度过食物短缺的季风期。在灵长类中,只有人类将较厚的脂肪聚集于臀、胸部位,并被认为是第二性征。

性皮肤肿胀:一些雌性猿猴在发情高潮期,受激素影响,靠近生殖器官部位的组织增生,臀部皮肤肿胀,这种现象称为“性皮肤”(Sexual swelling)。性皮肤肿胀的最大程度为排卵最高期(大约发生在月经后的第14天)。性皮肤包括皮下肿胀充血的液体组织,肤色变得鲜艳、闪亮,或呈卷叠状态,以夸张的粉红之色吸引着异性的眼球。在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旧大陆猴(欧亚灵长类)身上,包括狒狒、猕猴、白睑猴、喀麦隆猴(长尾猴则无性皮肤肿胀)。黑猩猩是唯一具有性皮肤肿胀的猿类。狮尾狒的性皮肤则体现在胸前裸皮上,那是一些粉色滴漏状的瘢痕,雌性狮尾狒的胸部性皮肤具有串珠般的水泡边缘,如同胸前的项链,在发情期,水泡被液体充满。这好似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狮尾狒的采食时间里多采取坐姿,近距离中的移动也不四足行走,只是挪挪屁股,因此,胸部暴露时间多于臀部,这样在胸部,为异性提供有关生殖状态的视觉信号,就变得卓有成效。与猕猴、黑猩猩等动物的臀部性皮肤有着同样的功能,在孕期则均无性皮肤肿胀发生。

皮肤的白化:在新、旧大陆猴中(即南美与欧亚)许多种类的皮肤局部有色素缺乏的现象,表现为局部的白斑。白睑猴,文如其名,在发出威胁信号时,常常显露其翻动的白色上眼皮儿;猕猴、食蟹猴、狒狒、狮尾狒也不乏其例。南美夜猴的眼上白斑不仅被认为是识别信号,还能在双目闭合时起到似醒非醒的警醒、防御作用。最典型的皮肤白化,当属眼镜叶猴的白色眼圈和嘴唇了,“眼镜”由此得名。至于罕见的白化猕猴、白化大猩猩等,浑身披满白色的体毛,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突变所致,无规律可言。

皮肤腺:皮肤的腺体是动物皮肤的排泄和分泌器官,包括皮肤腺、汗腺、乳腺。皮脂腺是从毛囊部位分泌的油脂,它有保护皮毛的功能。猿猴中,雄性的生殖器部位皮脂腺最多,其次为鼻、口、眼睑,人是灵长类中具备皮脂腺最多的种类。汗腺在哺乳动物中并不普遍,且多限于皮肤裸部,灵长类有两种汗腺——外分泌汗腺和顶泌汗腺。外分泌汗腺又名小汗腺,起调节体温的作用,蒸发分泌汗液,以降低皮肤的温度。顶分泌汗腺又名大汗腺,是一种粘液,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能造成弥漫于空气中的香味,这种气味是灵长类的社会及性的信号。我作为金丝猴饲养员时,就领略过成年雄猴身体上透露的麝香般的香味,也感受过大猩猩那略带狐臭的体味。顶分泌腺集中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如人类的腋窝。节尾狐猴的混合型的嗅腺集中于前臂至腕部,腺体集中区为裸皮或距状(骨刺),当需要散味时,节尾狐猴便将自己的尾巴使劲涂抹于两腕之间,然后扇动其尾,把气味散发出去,许多原始猴类及旧大陆猴的位于阳器部位的顶分泌腺均有这个作用,山魈、大猩猩的胸部也会做类似动作。

三、乳房(Mammae)

乳房乃是一种皮肤腺,存在于雄雌两性。早在1873年,米沃特给灵长类下定义时强调,灵长类具两个胸乳……事实上,这个结论并不全面,不仅指猴的一对乳房长在腹股沟部位,懒猴、婴猴、倭狐猴、跗猴等都在腹部长有一对甚至两个以上的乳房。只有旧大陆猿猴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一对胸乳,因为这些灵长类幼子通常被妈妈抱在胸前。尽管它们不具备人类那种被脂肪组织充涨、隆起的胸乳。很多新大陆猴的乳房是位于身体侧部的腋窝一带,这个位置有利于幼猴攀附在妈妈的体背上、又能轻易地触到乳头。

雌性沼泽猴在哺乳时更是别出心裁,可双管齐下同时将两个乳头一并塞入幼猴的嘴里,因为,它是双乳距离最近的猴类。

四、指甲(Nails)

看看你家猫的爪子就知道,许多哺乳动物的指趾端部具爪,但除了狨猴、指猴外,几乎所有的灵长类都具备指甲,指甲乃是由皮肤演变而成的具有机械性保护功能的角质物。指甲的宽度和形状与末指骨节的宽度相关,该指节越宽,则该指甲也越宽。灵长类拇指(包括大脚趾)特化,末端的指节骨很宽阔,因此拇指(包括大趾)的指甲宽扁,很少弯曲。其他指趾因不甚典型,指甲往往有拱状隆起,曲度较大,好像爪子。南美卷尾猴的指甲季度狭窄而弯曲,几乎与爪子没什么区别。旧大陆猴的指甲则平阔得多,但具备近乎人类扁平指甲的,仅有猩猩类。懒猴和树熊猴的指甲也呈扁平。跗猴的指甲仅仅是个遗留器官,起着支撑指垫的作用。所有原始灵长类都具有位于第二足趾的钩爪(又名梳理爪),但跗猴不仅在第二趾,在第三趾也有钩爪,可见其特殊。梳理爪的作用就是用于梳理的,也可以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搔痒、抓虱子。

五、胼胝(Ischial callosities)

人不具备胼胝,可能这是一些猿猴特有的,一些灵长类的屁胼胝股上具有无毛的、角质的坐垫,这种与坐骨相联的臀垫名为胼胝或臀疣。胼胝无神经痛感,能撑垫体重,让猴子毫无畏惧、舒舒服服地坐在粗糙的枝干或岩石上。多数旧大陆猴的胼胝在出生前就已长成了,而长臂猿虽也属旧大陆猴,却是出生后才长出的,猩猩类没有真正的胼胝,尽管有的猩猩臀下皮肤越磨越硬、并覆盖于坐骨上,但绝不是与坐骨相联的胼胝体。可以相信,胼胝体的形成是对坐姿功能的适应,猩猩类和新大陆猴之所以不具备胼胝,是由于它们的睡姿多采取躺卧姿势,而旧大陆猴们往往坐着睡觉,长臂猿亦然。应与区别的是,在雄性白睑猴、狒狒及一些猕猴种类,胼胝体是中部相联的。而雌性的胼胝则因隔有生殖器而相分。

六、颊囊(Cheek pouches)

在旧大陆猴的猴亚科中,有些种类具有颊囊,这是位于口腔内、臼齿对面的、与口相通的储食囊,在皮肤下,被颈阔筋膜所包,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它是猴子用来暂存食物的、共过后再慢慢进食的储食袋。在未被食物充盈时,宽3-4厘米、长4-6厘米。当需要吃食时,可以通过收缩面部肌肉挤食入口,有时由于过度的撑张,囊部极度充涨,面度肌肉无力收缩,猴子们便作出用手相助,将食物挤回口中的动作。之所以具备这种构造,是因为猴子往往面临有限的食物资源,僧多粥少,入口再说,可以说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许多生活在恶劣环境的猴子,时刻须提防食肉动物的袭击,就得吃一口就走,或边吃边走;同类之间也许你争我夺,争先恐后地进食,长年累月如此环境压力下,部分猴科动物,如白睑猴、长尾猴、狒狒、猕猴等平原动物便进化成了嘴下的这个囊。凡有颊囊的猴子,都善于狼吞虎咽地抢吃的,先把食物胡乱塞入嘴里,存于颊囊,待安稳下来,再慢慢享用。

你是否发现,具颊囊者均为猴科杂食的猴子,疣猴亚科的动物们因是素食,则无需此囊,不具此囊,为什么呢?因为树叶左右逢源,这些生活在森林里的以树叶为食的猴子,优哉游哉,食物唾手可得,根本无须蝇营狗苟,犯不着去争去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