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象雄来

标签:
旅游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高晓涛
摄影:杨昶
审阅:顿珠拉杰
清晨的孜珠山上寒冷而宁静,这间为僧人们提供饮食的斋房里显得温暖而热闹,准备完早餐的僧人正在稍作小憩。
则介的古玩店,是一扇通向古老象雄的小窗。在我们面前的小桌上,摆放着托迦、铜镜、马鞍上的莲花钉、奶桶勾、铜勺以及各式各样的琼鸟护身符等。经过一代代人的触摸,铜器的边角变得圆浑,外表包浆自然而厚重,原本清晰的形象磨蚀不清,呈现出谜一般的面貌。这些古老的铜器承载着许多信息,混杂着传说、信仰以及模糊的记忆。就像多年前我站在印加人的马丘比丘遗迹前一样,一方面我可以感受到古老的能量与情感,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文献与考古成果的匮乏,历史充满了断裂、模糊与疑点。
则介来自四川松藩,早年在当地本教寺院郎依寺学习过藏文。因为有很多外国人来他店里寻宝,他在西藏社科院进修了英语。作为本教信仰者,他会把收到的宗教圣物奉献给寺院或上师,这是称为“供养”的修行。则介当天给我们展示的古物中,最多的是托迦,和天珠一样,这是令藏人最为着迷的古老护身符,他特意让我看其中的一枚托迦:主体是一个圆圈,圆的上方有一张古老的人面,头冠上饰有琼鸟(古象雄传说中的神鸟),与其他几枚同类托迦不同的是,这枚上面铸有5座塔,他推测这应该是象雄王佩带的护身符,不过这种判断是来自经验与直觉。作为象雄文化的一个标志,托迦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意大利学者图齐依据托迦的图案和形态研究认为,托迦应产生于前佛教文明时期。美国学者白拉嚓分析:在藏语中托迦一词是与雷电、天铁、陨石相关的一个古老语汇,而在古老的本教神话中,第一个神“宇宙之母”又是从无中诞生于空中,因而托迦与本教神话中的宇宙起源有关,它是神灵的最初形态,也是文明的基础。
西藏历史上,吐蕃王朝之前是象雄王朝,象雄在汉文史料中称为“羊同”,《通典》《册府元龟》中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
象雄王国是本教的发源之地,据本教研究学者南喀诺布先生引用《玛旁湖的历史》中关于象雄王室的记载:雍仲本教的创始人辛饶弥沃是象雄的王子,他有8个儿子,其中一子名木卡布木布,本教史书中记载吐蕃第二代赞普穆赤赞普曾邀请象古老的『护身符』托迦是象雄文明的标志。
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垄传教。据南喀诺布推算,辛饶弥沃诞生于3900多年前(雍仲本教信徒则认为辛饶弥沃诞生于18000多年前)。
在拉萨大昭寺旁边的一间书屋里,我采访了西藏社科院的学者顿珠拉杰先生。看了图片上则介的托迦,他说:“这种头冠上有琼鸟的托迦很可能与象雄王室有关。”本教史书记载,象雄时代产生过18个国王,头戴饰有琼鸟之角的王冠——甲茹,以此为标志,18个国王分别称为具金甲茹国王、具琼甲茹国王、具水晶甲茹国王等。“其中显然具有中亚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痕迹,今天在中亚出土的许多地方的王冠上就有藏史中描述的甲茹”(《苯教史纲要》)。这一方面证明了象雄与中亚相互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象雄当时很可能是以部落联盟的方式存在。
本教学者格桑丹贝坚赞的《世界地理概说》将象雄分为里、中、外三部分:“里象雄为从冈底斯山往西3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中象雄为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外象雄在松巴大象谷谢勒嘉格。”
顿珠拉杰曾经对阿里、藏北地区的前佛教遗迹做过多年考察,他说:“外象雄中心是今天西藏昌都丁青的孜珠山,中象雄中心是当惹雍错,而里象雄中心则是穹隆银城——也就是今天阿里古入江寺旁边的卡尔东遗迹,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王城,具备四种功能性建筑,包括防御性的、王宫性的、祭祀性的和存储性的,还有下水道和暗道。”
夏扎日初意为僻静修行地,因近代雍仲本教大师夏扎·扎西坚赞在此修行虹化而成为圣地。虹化之处修起三座白塔,几名藏族阿佳(妇女)在白塔前专注地点灯祈愿。
德格丁青寺是本教大师夏扎·扎西坚赞的母寺。丁青寺年轻有为的智美朗嘉仁波切依照本教经书的法度,加上游历所见、自心领悟,设计并督建了这座精美辉煌的大殿。
德格丁青寺的法会吸引了远近几十里的本教信众,女信众们领着孩子,手持哈达站在山路边,等待前来参加法会的高僧大德们。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6/02/918.html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