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1,284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象之战

(2015-08-18 16:49:48)
撰文:刘晓燕
摄影:兰庆伦

人象之战西双版纳河谷区域肥沃的土壤、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建村庄、开田地、设城镇,这片土地以它的包容接纳着各式各样的外来物种与移民在此落地生根,但是它能够提供的空间和资源却是有限的,争夺和冲突便在所难免。

人象之战面对野象践踏庄稼村民束手无策,只好请来职业驱象人用烟花炮仗驱赶野象。
 
  2015年6月23日,夏至的第二天,云南西双版纳临近普洱边界曼老江河谷的一个小村庄内,响亮的炮仗声打破了覆盖在闷热与躁动之上的宁静表面。在两名职业驱象人带领下,两岸及上游村庄的壮年村民与21头野象展开对峙,一场人类与野生亚洲象的领地争夺之战在此打响。此起彼伏的炮仗声在河谷内回响,间杂着野象的低沉吼叫声 ...... 人与象,原本在这个星球上相安无事的两种居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冲突呢?
 
  3000年以前,亚洲象的足迹曾到达黄河以北,之后因气候变冷而逐步向南迁徙。18世纪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亚洲象的踪影,20世纪初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亚洲象已彻底绝迹。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察发现云南南部还有亚洲象生存,之后经过十几年探访调查,学者们证实了野生亚洲象在云南盈江、沧源、西盟、景洪、勐腊5个县以南的部分地区仍有分布,估计数量150余头,其中西双版纳有101头。
 
  研究表明,野生亚洲象最适应的生存环境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林河谷地区,然而这也是人类、耕地与橡胶林的扩张之地。上个世纪50年代云南省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橡胶也在西双版纳徐徐拉开了种植大幕,橡胶林以尽可能的方式吞噬了自然保护区周边大部分森林。2014年石油价格回落,天然橡胶价格跌到谷底,到了无人割胶的地步,遭受破坏的森林再也无法恢复,新兴经济作物却仍在蚕食森林。
 
  一方面亚洲象的生存空间被不断侵占、割裂;另一方面,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亚洲群象数量有所增加。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保护区内又开始有象群频频现身。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亚洲象野生种群分为9个彼此隔离的地方种群,分别是西双版纳的动养种群、勋腊种群、尚勇种群、励腊曼班东种群,思茅的南屏种群、糯扎渡种群、江城牛保河种群、江城曲水种群,临沧沧源的南滚河种群,总数量接近300头,其中西双版纳种群数量占了90%。
 
  野象数量增加令人惊喜,但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食物来源不足、种群孤立、迁徙路线被阻断等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还不断加剧。野象群只能走出森林,在农田和村庄之间游走觅食,20多年来人与象之间冲突不断升级。
 
  6月23日,21头野象由一头壮年雌象带领出现在普洱市江城县,一家老小从曼老江上游一路被沿岸农户追赶驱逐,后渡过狭窄的曼老江进入西双版纳地界,到达一个叫“六家”的移民村落。正是玉米成熟的时节,曼老江沿岸山头基本都种了咖啡、茶叶、橡胶等野象无法食用的作物,象群只得涉险接近村庄,到河谷地带的玉米地中觅食。
 
  亚洲象的主食原本是草、树叶、树皮、竹笋、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体型庞大的亚洲象食量惊人,成年象一天要进食30到60公斤。研究发现,亚洲象有非常好的记忆力和较高智商。它们偶尔吃到玉米之类农作物,之后便会常来取食,甚至在积累一些“偷食经验”后,只摄取植株美味又有营养的部分,比如遇见水稻只捋下稻穗吃,碰见玉米则会剥开皮吃玉米棒子。 
 
  象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是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对于外来移民,田地才是生存的根本,无论象群以农作物为食是否迫于无奈,村民们都无法眼睁睁看着辛劳耕作的收成被毁。对人类的各种隔离和驱赶措施,野象也逐渐学会了应对,于是催生了驱象人。驱象人并非专职工作,由于近年来野象经常出没,一些胆大且有经验的壮年男子,除了替自己和附近村庄驱赶野象,有时也为经济作物种植园驱赶野象,每天工费通常在200元左右。驱象是用烟花炮仗,小规模驱赶一次的烟花花费最少就得2000元,大规模远距离驱赶有时花费达5000元。所以遭受“象灾”的村民往往会联合附近村庄及种植园老板,共同进行驱赶。 

人象之战炮仗在野象群头顶爆炸,象群在母象带领下井然撤离,一头公象在江中警戒殿后。

人象之战象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曾是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对于外来移民,田地才是生存的根本,无论象群以农作物为食是否迫于无奈,在他们看来,偷食毁坏庄稼的野象与其他自然灾害并没有什差别,说是“象灾”也并不为过。

(预知完整故事, 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8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