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甘地的足迹

撰文:汤姆·奥尼尔 TOM O’NEILL
摄影:雷娜·埃芬迪 RENA EFFENDI
翻译:朵朵
如同在静修院度过的每天一样,他在破晓前就早早醒来。
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在萨巴尔马提河上方的一片空地上主持了一场祈祷会。一切准备就绪。他腰上裹着一条腰布,肩头搭着一块披巾,手里拿起一根竹棍,走出大门。他离开居住了13年的家园,这里的人们一直遵循着他生活简朴、思想高尚的生活准则。
莫罕达斯·甘地不是孤军作战。当他踏上他所出生的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市郊的一条土路,78
名身着白衣的男人两两一排,肩并肩地在他身后形成一支队伍。有人涌到街道两旁,有人爬到树上,还有人从窗口探出身子,成千上万的民众(既有支持者也有好奇者)大声高呼:“甘地必胜!”
那是在1930年3月12日,他带领着队伍跋涉25天,行走380公里前往阿拉伯海,对英国禁止在殖民地采集食盐的不公正法规进行抵抗。甘地在岸边弯下身子,掬起一捧含盐的泥巴。随着非法采盐在全国盛行,遭到逮捕和殴打的情况随之发生。甘地被捕入狱近九个月。这次被当局当作一次小规模政治煽动行为的活动,最终却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独立斗争。各个领域的印度人,无论种姓高低,是男是女,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第一次全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统治。如今大众有了头领。从展开“食盐长征”的那一日到18年后离世,甘地的思想渗透至印度的政治和精神领域。他将自己以行动为根本的一套哲学称为“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引领印度走向独立,他促使国人对根深蒂固的种姓偏见、宗教偏见和暴力行为提出质疑。
1948年,印度重获新生仅仅五个半月,甘地就死在暗杀者枪口下,数小时之后,印度的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宣布“国父”的光辉将闪耀千年。
今日国父的光辉是否依旧?
为了寻找答案,我决定重走甘地之路。“请看看我。”他说,“从我的劳作中认识我,从我的局限中认识我,你将会了解真正的我。”我要重走他“食盐长征”的道路。他发表的演说和撰写的文章道出了印度今天面临的问题,而印度人仍旧为这位圣雄留下的影响争论不休。
他究竟是先知还是圣愚?是英雄还是恶棍?他带领人们走的是阳关大道还是死路一条?没人质疑甘地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的杰出影响力,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启发了马丁·路德·金和纳尔逊·曼德拉。但在甘地的祖国,他的影响力却表现得更为晦涩。甘地无所不在却又无迹可寻。印度的卢比钞票上印着他戴眼镜的头像;许多座城市的街道都以圣雄甘地命名,城中还有他的雕塑;政客用他的名字为自己担保。但甘地影响力的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甘地曾构想出一个由自给自足的村庄构成的印度,在这样的社会中,种姓和宗教等身份标签日渐颊糊,平等和非暴力在统治过程中得到强调。如今让我们看看这些构想实现了多少。在巨大而喧嚣的城市(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中,日益膨胀的中上阶层对物质狂热追求,核武器工业屡禁不止,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普遍存在,这些都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面貌。
“印度对甘地的理解很分裂,要么将他视为全然的善之本,要么将他视为十足的恶之源。”特里迪普·苏赫鲁德说,他是甘地开始“食盐长征”的那处静修院的信托基金机构负责人。“你可以反对他,也可以拥戴他,但如果你想了解印度,就绕不过甘地。”
甘地在世期间就被证明是一位严苛的导师。他对家人、朋友和政治盟友有一套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他在饮食(他在不同时期靠食用坚果、生鲜蔬菜和干果维生)和性(他发誓禁欲,并在去世前的42年中信守誓言)方面的坚定信念,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饱受大众争议。然而他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社会改革家、精神领袖、新闻工作者、调停人、教育家和发明家——多种多样,犹如一部史诗小说中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有所收获。
“食盐长征”的第一天,甘地在距离静修院三公里的地方进行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停顿。他止步在一所学校跟前,这所学校是十年前他为与英式教育抗衡而建立的。今天,穿过一道砂岩拱门,就是古吉拉特邦大学树木葱郁的校园,学生们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他们身穿用印度土布制成的宽松衬衫和长裤,这种土布象征着甘地的革命,它既代表着对英货的抵制,也代表着复兴印度传统工业的决心。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印度其他大学里没有学生会穿土布,它意味着“手工编织”,由于不够时髦而遭冷落。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7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