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3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北京蝙蝠洞

(2015-05-19 18:02:50)
撰文·摄影:肖诗白

http://s8/mw690/001k9BnJzy6SonkEjr1f7&690
本次霞云岭乡蝙蝠洞探险中,队员采集到的马铁菊头蝠,它们比其它蝙蝠更具备耐寒能力,冬眠时会用两翼包裹自身保持一定体温。这种蝙蝠因为独有的生态行为,广受科学家关注。

http://s10/mw690/001k9BnJzy6SonkM9Xb59&690
探险队员在陡峭的山体上行走,洞口近了。这个洞口是在70年代的一次生物调查中发现的,如今依然时有坍塌发生。

  整个小队向下摸索了半个多小时,周围的空气异常干燥,我总觉得有要发烧的迹象,嘴唇开始干裂,嗓子也肿胀起来。我停下来,招呼搭档张耳喘口气。我们掏出水壶,每人喝了一小口。黑暗中除了几道头灯的光柱,就是散落在各处的巨大碎石,没有丝毫生命的迹象。我们刚用红色的尼龙绳做好路线的标记,如果迷路了,还能有后退的余地,在这个坍塌形成的洞穴里迷失方向,真不是闹着玩的。
 
  北京房山区的霞云岭乡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北部边缘,群山中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蝙蝠的传说。2001年夏天,为了搜寻未知的蝙蝠种群,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动物学博士马杰来到这里。出乎意料的是,一连好几天,考察队翻山越岭,别说是新物种,就连平时常见的蝙蝠也难见真容。为何在自然环境如此有利的山区,蝙蝠种群竟如此稀少?然而就在考察结束的这一天,在当地老乡家中,马杰偶然听说了一个神秘的洞穴,洞穴内不仅险象环生,而且蝙蝠多得令人恐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随即在此安营扎寨,不时有一些胆大心细的科学家进洞寻找蝙蝠。曾在此研究的张劲硕博士告诉我:这个蝙蝠洞其实一直都很活跃,小范围的坍塌时断时续,如果北京地区的地质出现一丁点变化,就很可能造成严重坍塌,把洞内的队员掩埋。

  横亘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堆难缠的落石,全都是从洞穴顶部坍塌下来的,体积有公交车般大小,微不足道的灯光被巨大的第一层空间吞没。在落石上行走要非常小心,一旦滑倒很容易骨折。我们一行六人,张耳与我的行进速度很快,远远将其他队员甩在身后。11 月底的北京,霞云岭的气温在-10℃左右,但我们进洞之前,都将羽绒服脱了下来,因为洞穴内的温度要比外面高出七八度,这也是蝙蝠选择在这里越冬的原因之一。

大足鼠耳蝠

  80 年前的一个夜晚,中国福州,美国博物学家艾伦被眼前的一个古怪动物迷住了。这是一个浑身透露着诡异气息的神秘生物,眼睛非常细小,牙齿十分突兀和尖利。奇怪的是,这只小小的野兽,居然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弯曲如钩,锋利无比。曾担任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也对这副从未见过的怪异长相感到惊讶。这种动物正是我们此次探访的目标物种——大足鼠耳蝠。

  洞穴的第一层空间巨大,几乎可以容纳一架大型运输机。在第一层底部,虽然空气干燥,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地面开始湿滑。我们细心观察了地面石块上的附着物,确实有一些蝙蝠留下的零星粪便,上面滋生出很多像蒲公英一样的白色真菌,但我们还是没见到一只蝙蝠。

  向下层空间的走廊可以说条件极为“苛刻”,最狭窄处是不到半米宽的石缝,我先将头伸了进去,用强光手电探测下面有没有合适的落脚点。“我们必须放下装备,像蠕虫一样一个个挤下去。”我对其他队员说。对于有幽闭恐惧症的人来说,这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双手向上,靠胯骨和臀部支撑自己的身体一点点向下移动,周边全是巨大的潮湿碎石,我们每个人都颇有在震后废墟中挣扎的感觉。第二层空间没有沉积物,看不到美丽的钟乳石,依然是崩塌下来的巨型石块。一路上看到旁边出现的支洞,我总觉得,如果去探索一番,可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空间,也许那边的洞才是主洞,而我们现在认为是第二层主洞的洞其实是支洞。

  1978 年,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武作为第一批深入该洞穴的生物学家,亲身下到了第九层。但据说在返回途中,他们惊恐地发现原来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周围的石头有些开始开裂,每一个洞口的大小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这种北方喀斯特石灰岩坍塌形成的空间里,山体的结构依然很活跃。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蝙蝠确实困难,所有队员都不敢大声说话,因为头顶很多巨大板状岩石已经开裂出巨大的缝隙,看似随时有坍塌的可能。

  这个洞穴到底有多少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吕金波将北京房山地区洞穴洞层的形成和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形成对应起来,已知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因此他认为房山地区的地下溶洞也应该分为八层。 “我们最好不要在此逗留太久,那块巨石好像快塌下来了。”当队员们全部下到第二层时,张耳严肃地发出了警告。那块像小房子大小的石块悬在不到30厘米的头顶处,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从下面爬了过去。

http://s13/mw690/001k9BnJzy6Sonpno8Q7c&690
蝙蝠洞中的生物队员在采集冬眠的蝙蝠。

http://s3/mw690/001k9BnJzy6SonppI8a92&690
蝙蝠洞中的生物 洞穴蜘蛛

http://s3/mw690/001k9BnJzy6SonpoxG2a2&690
蝙蝠洞中的生物 大足鼠耳蝠

http://s11/mw690/001k9BnJzy6SonpwmKe3a&690
蝙蝠洞中的生物洞穴马陆

http://s2/mw690/001k9BnJzy6Sonpzmut51&690
北京房山霞云岭蝙蝠洞内,探险队员在地表之下接近100米的深处寻找蝙蝠。每年10月起,蝙蝠就陆续在这里集结越冬,所以这里有关于蝙蝠的各种传说,也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北方蝙蝠的一个重要基地。

http://s9/mw690/001k9BnJzy6SonpIsBOe8&690
这个坍塌形成的巨大洞穴随时都可以发生小范围的坍塌,洞内错综复杂,因此必须通过牵引绳的引导才能返回出
口。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5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5/72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