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3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伯利亚医疗专列

(2015-01-21 16:11:05)
http://s3/mw690/001k9BnJgy6Pm2yKBjkb2&690
这是从西伯利亚的“马特维·穆德罗夫号”医疗列车后窗看到的景象。列车短暂停驻在名叫基耐的小村,诊治当地患者。

http://s2/mw690/001k9BnJgy6Pm2CE44p01&690
医护人员为38岁的娜杰日达·盖斯科维奇做脑电图扫描。她十年前在冰面上滑倒受伤,现在仍需定期检查脑部。

撰文:乔舒亚·亚法 JOSHUA YAFFA
摄影:威廉·丹尼尔斯 WILLIAM DANIELS
翻译:刘珺

  伤病者等候在火车经过的每一个站台。哈尼,一个嵌入外兴安岭的雪峰之间、有742位居民的村庄,患者纷纷从混凝土楼房中冒出,沿着铁轨汇聚。他们都是来求医问药的:一名男子醉酒后跌下楼梯,两只脚踝都摔断了;来自村里唯一学校的教师带着14岁的女儿求复查,女孩一个月前患阑尾炎病倒,但运气算是相当不错,搭上了一列货车,经过难捱的三小时车程后,在恰拉做了阑尾切除。

  这些患者,以及其他各地的病患,都在等候登上“马特维·穆德罗夫号”医疗列车。它是哈尼村的主要生命线——一列配备基本设施的移动诊所,有数间检查室以及12 ~ 15名医生。列车由俄罗斯国家铁路局营运,其名号是为了纪念一位19世纪的医生、俄罗斯医疗系统建立之初的重要人物。它驶过一个又一个村镇,在每站停留一天为患者看病,然后继续沿着横跨俄罗斯远东地区、绵延数千公里的铁路行驶。

  从很多方面来说,哈尼都是这条铁路沿线村镇的典型:粗糙的石砌广场,其外由千篇一律的五层居民楼重重围绕,就构成了中心区域,看起来非常萧索。这里没有专门的外科医生或其他分科的专家,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诊,配备着苏联时代的器械和一位牙医出身的全科医生。对许多人来说,马特维·穆德罗夫号列车是他们获取专家诊治的唯一渠道。

http://s10/mw690/001k9BnJgy6Pm2N86yB09&690
清早,利托夫科的村民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等待,直到医疗列车的门在9点钟打开。车上提供公费医疗,这也是许多人唯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

  下午,我与哈尼唯一的警察尼古拉·科列斯尼克一同散步。他29岁,有着孩子般的润泽面色和金灿灿的头发。他去年冬天才来到这里,而在此之前的六年中,村里完全没有警察管理。他仅有的一双警靴刚过一个月就穿烂了,而方圆多少里都没有一家成衣店,不得不乘20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地区首府购买新鞋。

  跟哈尼的偏僻位置对警务工作造成的影响相比,上面的烦恼微不足道。村里没有监狱,意味着他没法逮捕情节严重的罪犯。他甚至无法执行醉驾禁令——没有酒精测试仪,更没有医务人员能做出法律认可的分析鉴定。没有太平间,甚至找不到有资格签署死亡证明的医生。死尸被停放在铁路旁边的一间旧砖房里,等待病理专家乘火车前来处理。

  但科列斯尼克仍坚称在这里过得很惬意。生活更单纯,人们更友好,连工作也伴着平静的节奏。他喜欢当地人,而从他到处走动时受到的友善招呼来判断,人们也喜欢他。

  可惜没有多少人和他有一样的心意。三天前,科列斯尼克的女朋友带着他们七岁大的女儿离开了。“我这辈子都不要再回到这里。”她对他说。

  马特维·穆德罗夫号列车在贝加尔-阿穆尔主干线(贝阿干线)上为数十个与哈尼类似的村镇服务。这条铁路线从贝加尔湖一路延伸至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全长4300公里,与名气较大的跨西伯利亚铁路平行,位置比后者偏北约650公里。这条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铁路,是前苏联的最后一项宏大建设工程——也就是说,和它之前那些工程一样,旨在表现人对天地的征服,靠着苏联工程师的高超技艺和苏联人民的钢铁意志而得以实现。它的兴建与其说是为了实用,不如说是为了展露当局的大气魄和救世情结。

  前苏联领袖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将修建贝阿干线的担子大部分交给了共青团,青年们便以蓬勃的激情倾注其中。1974 ~ 1984年间,有50万人参与了此次铁路建设。在林莽间、木营房中入眠的浪漫令他们神往,而高达苏联平均工资三倍的薪金也颇具诱惑。许多工人甚至得到这样的承诺:在贝阿干线上工作三年,就可获得一辆新车的购买指标,这在当时几乎是神话般的奢侈。

  拓荒者们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英勇奋战的终结就在几年之后。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建设、维护贝阿干线的资源和热情也随之枯竭。到90年代中期,驻扎在铁路沿线地区的工人陷入酗酒、贫穷和孤立等困局。许多人离开了,留下的人们在严酷环境中变老。冬季气温常能降到零下50度,适于汽车行驶的道路极少,进出的主要通道是铁路。沿贝阿干线分布的村镇如海中群岛,一座座渺小而避世的岛屿点缀在漠漠荒原之中。孤绝若此,可靠的医疗服务自然十分有限。

http://s7/mw690/001k9BnJgy6Pm3bEZqS86&690
马特维· 穆德罗夫号驶入名叫“崆”(原文意为“雪谷”)的小村。村中没有自来水,只剩几户人家。

http://s2/mw690/001k9BnJgy6Pm3fEsWBf1&690
八岁的丽莎·巴扎诺娃在等待体检结果。连这名一年级小学生也抱怨村子里缺乏像样的医疗服务。

http://s4/mw690/001k9BnJgy6Pm3kYQW7e3&690
45岁的截瘫患者阿历贝特·波波夫得到罕有的待遇,由马特维·穆德罗夫号上的外科医师上门诊治,之后才得以重拾荒废了一年的复健训练。

http://s8/mw690/001k9BnJgy6Pm3nDtD9c7&690
“要是得了阑尾炎,就直接进墓地算了。”家住博隆的弗拉基米尔·彼得连科(右)说。他如果要看急诊,需要进行复杂的火车、汽车换乘,到很远的城镇去。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1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1/30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摩梭人
后一篇:无形宇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