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这个世界会好吗?(2014年12月号)
(2015-01-08 15:04:15)
标签:
娱乐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华夏地理》执行出版人 马艳丽
重庆,古称“巴”、“渝”,或因某事“双喜”而得名“重庆”。
因作为抗战时的“陪都”而闻名于世界, 作为老、新“三峡”旅游的起点而知名于国, 似乎借西部开发之由而“直辖”为市,
近年来更因政治上先后的“唱红打黑”和 “打老虎”运动而名冠东西南北。
最早把“重庆”印入我脑海的是女作家聂华苓的一部发表于八十年代初的中篇小说《千山外,水长流》。
主人公是抗战期间南京金陵大学的学生,因南京失守,随众逆江而上,经武汉最终抵达重庆。南京的城墙和重庆的街道不觉中衬托和成就了一个哀婉、凄凉但却动人的爱情故事。不完全记得整个故事的细节了,但“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陪都和曾经的文化政治中心,却深深地、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了。以至于第一次到重庆时,
走在倾斜、弯曲的街道上,总觉得前面或后面的街角会突然走出一个穿旗袍的女士,或穿着美式军服的军人。
重庆被称为“山城”,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九十年代第一次来重庆乘的是火车。我隐约记得,出站后不得不拾阶而上,猛然抬头,望见远处高高矗立着的“山城宾馆”,全身为之一震。之后行走于城中,却又真正体会了“山”与“城”的完美结合。
也曾盘桓于朝天门码头,俯视湍流的江水,并最终选择乘船而下,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距离“激流勇进”般的情怀,以验证“山城”的高耸。
时光流逝, 重庆对于我却依旧是个“陌生”的地方,并且似乎越来越“陌生”。
雄伟的三峡大坝让嘉陵江的江水平缓了许多,一丛丛现代化的高楼占满远处的山顶山间,路旁新栽的名贵银杏树给路人一种新鲜但却异样的感觉。
尽管我至今依旧不知道为什么重庆就不是四川, 也分不清四川话和重庆话的差别所在,
更尝不出重庆火锅与成都火锅之间的麻辣有何不同。但我知道,重庆绝对是当代中国最有个性的城市之一,时代的变化也已同样在重庆的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而重庆就在那里,像一座无字碑,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
“这个世界会好吗?”, 突然让我想起梁漱溟老先生的那本书。
一定会的!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4/12/86.html
后一篇:不散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