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544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衣·南京云锦

(2014-10-08 14:10:08)
标签:

南京云锦

织机

孔雀

南京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薛冰
摄影:杨希
供图:南京云锦研究所
衣·南京云锦
明万历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正面),由南京云锦研究所精心复制,龙袍周身有1045多个寿字。
衣·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博物馆内的大花楼木织机,云锦织工们一上一下、两两配合地在织造云锦,那垂下的千丝万缕,是花本,蕴藏着云锦如何织就的“密码”。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我最初接触云锦,是三十年前在一家名为“渊海阁”的裱画店。店堂里光线不算太好,但云锦的凝重和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鼓楼的南京工艺美术大楼里,成匹的云锦挂起来,那一种金碧辉煌,使人在心灵震撼之余,急于想有更多的了解。南京云锦的历史同样厚重辉煌。“秣陵之民善织”,“秦淮之水宜染”,南京丝织业的源头,据说可以远溯到三国的东吴。东晋以降,随着中原居民的南迁,江南发展蚕桑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得以充分利用,丝织技术也不断提高,南京与苏州、杭州逐渐成为特种锦缎的重要生产地。
  元世祖于至元十七年(1280)在南京设东、西织染局,明承元制,不但在南京设有内织染局,而且还有神帛堂和供应机房,“岁造有定数”,每年都有固定的生产指标。清代分设于江宁、苏州、杭州的江南三织局,更是规模宏大。明、清两代作为御用品生产的南京云锦,在元代织金锦的基础上又有重大发展和创造,产生了库缎、库金、库锦、妆花几大品类,尤其是妆花新技法,艺术成就非常高,成为南京云锦中独具特色的代表品种。大面积地运用各种金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中,更使整件织物显得金彩辉映、瑰丽灿烂、典雅高贵。
  所以准确地说,南京云锦应该是肇始于元,成熟于明代,昌盛于清代。南京地区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说的就是南京几件特色风物。其中的“玄色缎子”,就是指南京云锦。在中国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品种。南京云锦则是一种大量用金(捻金、镂金)银和孔雀羽线,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传统提花丝织品。《金陵物产风土志》中说:“金陵之业,以织为大宗,而织之业,以缎为大宗。缎之类有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诸名,莫美于鞾素,玄色为上,天青次之。”所以民谣中以“玄色缎子”出名。“玄”除了指色彩,也有浓、深、厚之意,还有奥妙、微妙之意,用以形容云锦都恰当。
  云锦图案严谨庄重,它取材广泛,“其花有二则、八宝、仙人、芝鹤、夔龙、芙蓉、牡丹、鸾凤、云霞、麒麟、麚鹿、楼阁、荷渠,琐纹回复,流波杂沓”(《同治上江两县志》)。龙的矫健翻腾,凤的飘逸潇洒,云彩的流动自如,海水的澎湃汹涌,缠枝花卉的优美流畅,飘带的转折灵活,都能撷取入画。纹样变化概括性很强,繁而不乱,疏而不凋,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变化丰富而统一和谐,且讲究主宾的呼应与协调。
  云锦图案的配色,与我国宫殿建筑的彩画装饰艺术一脉相承,很少用浅色。除皇家专用的黄色外,地色多用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也有用黑色的。而主体花纹的配色,也多用红、蓝、绿、紫、赭、古铜、藏驼等深色,浓艳而大胆,设计上还非常注意花纹造型和章法的处理,酿成庄重、典丽、明快、轩昂的气势。同时巧妙地动用色晕的装饰方法和片金绞边、大白相间的处理技巧以调和对比,达到浓而不重、艳而不俗、对比强烈而不刺激的效果。
  晚明诗人吴梅村的一首《望江南》词专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其中说到能工巧匠竟将孔雀羽捻成线织进云锦中。在北京定陵中就曾出土一件用金钱、彩绒与孔雀羽线等织成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数百年后,经丝纬绒色彩多已褪变,惟孔雀羽织制的龙纹金翠依然。
  云锦的织造非常不易。图案设计好后,首先要根据小样填绘意匠图,将纹样艺术形态转化为织物组织形态,以适应织造条件。意匠图还具有修饰、润色纹样的艺术加工特性。然后是挑花结本,就是用丝线做经线(俗称脚子丝),用棉线做纬线(俗称耳子线),分别对应意匠图上的纵格和横格,挑制成花纹样板,也就是花本。
  上机织造时,通过织机大纤,使每根脚子丝与织机上的经丝相连接,通过耳子线提起应该起花的部分,织入彩纬或金、银线,美丽的图案便显现出来。而所用的织机,就是复杂的大花楼木织机。
  因为云锦属于熟织提花织物,织成后无需再染色、印花,所以主要原料蚕丝须先行炼制染色,并按照不同品种的要求,加工成一定规格、颜色的经、纬丝料。过去这种原料准备工作有相应的附属行业完成,多采用原始工具手工操作。现在,大部分原料准备工作已采用现代工艺及设备,但涉及传统的面料和服饰,以及文物复制,染色仍采用植物与矿物染料。
  而妆花的部分原料准备如妆绒炼制、卷纬、片金装载、圆金和孔雀羽线的捻制,仍沿用传统工具和工艺。准备好的原料按照所织云锦的品种、规格,将地部组织和纹部组织分别安装到木制花楼机上,称为造机。织造过程中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拽花、盘织、打纬、送经与卷取等工艺,都要靠手工完成。而每一道工序,都相当于一次再创作。
  对于我来说,云锦的意义,更多在于它对南京这座古城的影响。锦绣坊、罗帛地、丝市口、颜料坊,汉府街、大行宫、珠宝廊、淮青桥,这些老地名都会让我联想起当年的云锦繁华。《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乾、嘉间机以三万余计,其后稍稍零落,然犹万七八千。”而徐仲杰《南京云锦史》则说:“至道光年间,单缎机(包括花、素缎,主要是素缎)即发展至三万多台。纱、绸、绒、绫等机尚不在内。总计城厢内外各类丝织机总数已达五万多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以每户一台织机计,略略可以推算出历朝历代南京从事云锦织造行业的家庭数量,乃至南京的云锦相关从业人员数量。
  据此计算,当时南京直接、间接为丝织生产服务的就业者,肯定超过十万人。而其销售地区遍及全国,云锦年产值高达白银二百余万两,是南京丝织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鼎盛时期。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其时“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骊、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朝觐燕飨,祭祀宾客,非宁绸贡段,人或目慑之”。官绅人家正式场合的穿着必须是“宁绸贡缎”,否则人家看你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头。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0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798.html
衣·南京云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