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358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闽 木拱廊桥

(2014-05-29 11:06:05)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志内容

  浙闽木拱桥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撰文:刘妍

摄影:陈新宇

  对廊桥爱好者来说,蜿蜒的廊屋、繁复的装饰令人赞叹。但就桥梁史意义而言,浙闽木拱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浙闽 <wbr>木拱廊桥
在水波与灯光映照下,温州泰顺三魁镇的薛宅桥的木拱结构清晰可见。这种以较小的木材完成大工程、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造桥技术可溯至宋代,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特例,被称为“桥梁活化石”。

浙闽 <wbr>木拱廊桥

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如龙桥建于明代,已矗立了近400年,桥廊与楼、亭结合,造型独特,姿态万千,兼具历史、美学、技艺三重价值,是浙闽木拱桥中首座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廊桥。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民国五年(1916),在浙江省南部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驻扎着一队来自福建的造桥匠人,他们在村外北溪上游20余米的高崖之上,营建起一座净跨度达30米的木拱桥。次年正月,这座桥完工上梁,取名“接龙桥”。它将在日后的近百年间,成为景宁通往文成的交通要道。

  2013年冬,我和另一队福建来的造桥匠人入驻距章坑村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处的景南乡东塘村,计划在村尾的现代水泥桥旁建起一座跨度只有16米的小小风水桥。经过五六位大木作匠人近三个月的努力,这座桥恰巧也在次年正月完工。可以想见,在没有电力工具的时代,工程量更加巨大、条件更为艰难的章坑接龙桥很可能要花费造桥师傅大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在章坑接龙桥廊屋的当心间梁枋底面题写着造桥师傅的名字和籍贯:木匠宁德县十九都下荐秀坑,绳墨张学昶,副墨张学兰、张学厂、张学醇、张明煜、张明谨。这里的宁德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福建已经升为地级市的宁德市辖区中部的周宁县,而“下荐”亦是消失了的地理名词。这一支按旧时称呼为“下荐师傅”的秀坑张氏造桥家族是闽东闻名遐迩的木拱桥建造世家,直到今天还有不止一位有过实际造桥经验的师傅在世。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5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031

浙闽 <wbr>木拱廊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村文脉寻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