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穹顶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汤姆•米勒 Tom Mueller
摄影:戴夫•约德 Dave Yoder
翻译:陈昊
公元1418年,佛罗伦萨的地方官们终于解决了一个搁置数十年的大难题:本地主教座堂屋顶上的大洞。年复一年,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主祭台——或者说本应安置主祭台却一直空缺着的位置——暴露在冬雨的浸淋与夏日的曝晒下。这些官员的前辈们于1296年开始建设该教堂,为的是展现佛罗伦萨的地位。当时的佛罗伦萨是欧洲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靠着金融业及羊毛和丝绸贸易富足起来。后经决定,要在这座教堂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以此作为佛罗伦萨荣耀的象征。
然而,直到许多年后,仍无人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修建这座宽45米、始于离地55米的高空、架置在现有高墙之上的穹顶。困扰教会长老的还有其他问题:那时候,佛罗伦萨北方的竞争对手,如米兰等城市,偏好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采用飞扶壁和尖拱等建筑结构,因此佛罗伦萨想要回避这些特点。但是要想在如此庞大的建筑中实现这种方案,哥特式的这些特点是当时仅有的解决办法。不用飞扶壁和尖拱,能否搭建起重达数万吨的穹顶?托斯卡纳区有没有足够的木材来搭建脚手架和模板,以塑造穹窿形的砌体?现有墙壁要求穹顶底部为八角形,搭建成八片切开的馅饼的样子,这样的砌体向顶点倾斜,会不会导致向内坍塌?没人知道答案。
因此,1418年,忧心忡忡的地方官们宣布公开征集理想的穹顶设计方案,胜出者将获得200弗罗林金币的丰厚奖金,并可能永垂史册。当年的顶尖建筑师们纷纷涌至佛罗伦萨呈上自己的方案。这项工程从始至终被疑虑、恐惧、创意保密性及市民荣誉感等各种行为与情绪所笼罩,像是围绕着它织成一幅绘满传奇故事的挂毯。穹顶的建筑过程演变成一则讲述佛罗伦萨人智慧的寓言,也成为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起源的神话。
这段历史最初写成的时候,失败者们的形象十分不堪。据说,其中一个参与竞争的建筑师提出在教堂中央竖起一根巨大的立柱,用它来支撑穹顶。另一人建议采用“海绵石”(可能是一种多孔的火山岩),以减轻重量。据早期传说中所述,还有一位建筑师提议用泥土混合钱币堆成山,用作脚手架,穹顶竣工后,前来翻找钱币的市民们就会把脚手架清走,不用花费一点工钱。
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另一位参选人,一个其貌不扬、个子不高、脾气不小,名叫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的金匠许下诺言,说他要建造两层穹顶,一层套一层,并且不用繁复且昂贵的脚手架。但他拒绝解释具体的实现过程,因为担心竞争者会窃取他的创意。布鲁内莱斯基的顽固不化导致他与长老之间展开激烈争吵,后者两次将他拘禁,并把他强制驱逐出组织,指责他为“跳梁小丑和说大话者”。
尽管如此,布鲁内莱斯基神秘的设计方案还是引发他们的遐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跳梁小丑加大话王实际上是个天才。在早年的金匠学徒期,布鲁内莱斯基就已经掌握了绘画、木刻、银雕与铜雕、宝石镶嵌、乌银装饰及搪瓷技艺。后来,他又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对传动装置、重力与运动进行试验,造出多种精巧的钟表,其中包括历史上最早的闹钟之一。他把自己在理论及机械操作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中,凭一己之力摸索出直线透视的原理。他花了几年时间在罗马对古建筑进行测量、绘图,并用自己的暗号记下其中隐藏的建筑学秘密。实际上,布鲁内莱斯基的一生看起来就像是个漫长的学徒期,一直在为建设佛罗伦萨翘首以盼的世界上最美丽、最实用、最显荣耀、最具权威的穹顶做准备。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2月号)
前一篇:大脑深层漫游
后一篇:育空——加拿大的狂野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