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脊梁
(2013-09-12 11:43: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韩子勇
摄影:郝沛
2013年6月,新疆天山位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有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四个遗产地。欣喜之余又颇有感触,天山自然的丰富与复杂,天山文明的博大与精深,远远超越了这四个地方。
要了解天山,必须先了解新疆的地理结构。
有一个汉字像是新疆的隐喻,可把新疆地理解释得清清楚楚。
“疆”似乎是为新疆而造。“疆”左边弯弯曲曲的“弓”字边,像新疆56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而那片“弓”下之“土”,提示我们在近代被割让的土地,面积之大,足可立国。又似乎诉说了自西汉开始,中央王朝在新疆的漫长的屯田史。
“疆”字的右边分别是“三横两田”。“三横”由上至下排列,分别代表三条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但这是多么大的“三横”呀!第一横,是阿尔泰山脉。那里是新疆降水最多、植被最好的地方,是新疆最重要的牧场和肉库,也是驰骋于亚欧大陆北方游牧部族舔抚伤口、休养喘息的肥地沃土。第二横,是“天山”。天山承上启下,与昆仑山和阿尔泰山隔“盆”遥相呼应,东到新疆的东大门哈密,西从伊犁入哈萨克斯坦,绵延数千公里。第三横,是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自西向东,昆仑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域,是一座精神之山。
在新疆行走,不管是走上几天、几个月,茫茫天宇之下,漫漫旅途之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你周身围拢成圆弧的地平线上,至少有一脉大山远远相随。山顶雪线,如银蛇颤动,逶迤天际。
“三横两田”中,上“田”为北,是准噶尔盆地;下“田”为南,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核心部分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那里是芨芨草、梭梭和骆驼刺的世界。历史上曾是传统的游牧区,而现在有水和地势平缓的土地,早已开发成连片的农业区,在深山、浅山和盆地深处半荒漠的地方才是牧区。游牧和农区的交相混杂,加之以相对发达的交通线和密集的城镇,是北疆的特点。有53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一盆阗寂灿动的金沙。从盆沿周边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夏季融化的冰山雪水箭簇般向盆地中心汇聚流淌,大部分最终汇入塔里木河。在众多的古代汉文典籍中,人们一直以为,塔里木河与黄河相通。沿着盆地四周的河流,共发育出上百块绿洲,正是这大大小小的绿洲,负载着历史上的绿洲城市。因为丝绸之路,这些城市披上了一层古代商业文明的薄纱。
天山居中,天山内部纵横交错的谷地和南北两麓的绿洲,集中了新疆最多的草原和可耕地。因此,天山留给人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又是天山把两个盆地分隔开来,同时也把新疆一分为二:北面是“北疆”,南面是“南疆”。就这样,新疆自然地理的骨架——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写出的一个大大的“ 疆”字。在“三山”之中,天山无疑最为重要,是新疆地理格局中的脊梁,是新疆历史之书的书脊。
要了解天山,还要了解新疆的文明构成。
唐代高僧玄奘那个精彩绝伦的比喻足以说明一切。
在《大唐西域记》的序论中,玄奘把当时的亚洲世界分为四部分:“南象主则暑湿宜象,西宝主乃临海盈宝,北马主寒劲宜马,东人主和畅多人。”他把南方的印度比喻为“象主之国”;把西边的波斯、大食和大秦等比喻为“宝主之国”;把北方游牧圈的草原行国比喻为“马主之国”;把东方的中原王朝华夏腹地比喻为“人主之国”。
他精炼地概括了这四种文明:南方象主之国“躁烈笃学,特闲异术……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他的意思是象主之国擅长理论,思想深邃,教人解脱生死,一语道出印度宗教文明的特征。
西方宝主之国“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鬓,有城郭之居,务殖货之利”。缺乏纲常礼教,追逐财富累积,这里描述的是西亚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商业文明。
北方马主之俗“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张穹庐,鸟居逐牧”,描述的是粗野、强悍、嗜杀的北方游牧文明。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9月号)
摄影:郝沛
2013年6月,新疆天山位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有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四个遗产地。欣喜之余又颇有感触,天山自然的丰富与复杂,天山文明的博大与精深,远远超越了这四个地方。
要了解天山,必须先了解新疆的地理结构。
有一个汉字像是新疆的隐喻,可把新疆地理解释得清清楚楚。
“疆”似乎是为新疆而造。“疆”左边弯弯曲曲的“弓”字边,像新疆5600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而那片“弓”下之“土”,提示我们在近代被割让的土地,面积之大,足可立国。又似乎诉说了自西汉开始,中央王朝在新疆的漫长的屯田史。
“疆”字的右边分别是“三横两田”。“三横”由上至下排列,分别代表三条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但这是多么大的“三横”呀!第一横,是阿尔泰山脉。那里是新疆降水最多、植被最好的地方,是新疆最重要的牧场和肉库,也是驰骋于亚欧大陆北方游牧部族舔抚伤口、休养喘息的肥地沃土。第二横,是“天山”。天山承上启下,与昆仑山和阿尔泰山隔“盆”遥相呼应,东到新疆的东大门哈密,西从伊犁入哈萨克斯坦,绵延数千公里。第三横,是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自西向东,昆仑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域,是一座精神之山。
在新疆行走,不管是走上几天、几个月,茫茫天宇之下,漫漫旅途之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你周身围拢成圆弧的地平线上,至少有一脉大山远远相随。山顶雪线,如银蛇颤动,逶迤天际。
“三横两田”中,上“田”为北,是准噶尔盆地;下“田”为南,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核心部分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那里是芨芨草、梭梭和骆驼刺的世界。历史上曾是传统的游牧区,而现在有水和地势平缓的土地,早已开发成连片的农业区,在深山、浅山和盆地深处半荒漠的地方才是牧区。游牧和农区的交相混杂,加之以相对发达的交通线和密集的城镇,是北疆的特点。有53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一盆阗寂灿动的金沙。从盆沿周边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夏季融化的冰山雪水箭簇般向盆地中心汇聚流淌,大部分最终汇入塔里木河。在众多的古代汉文典籍中,人们一直以为,塔里木河与黄河相通。沿着盆地四周的河流,共发育出上百块绿洲,正是这大大小小的绿洲,负载着历史上的绿洲城市。因为丝绸之路,这些城市披上了一层古代商业文明的薄纱。
天山居中,天山内部纵横交错的谷地和南北两麓的绿洲,集中了新疆最多的草原和可耕地。因此,天山留给人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又是天山把两个盆地分隔开来,同时也把新疆一分为二:北面是“北疆”,南面是“南疆”。就这样,新疆自然地理的骨架——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写出的一个大大的“ 疆”字。在“三山”之中,天山无疑最为重要,是新疆地理格局中的脊梁,是新疆历史之书的书脊。
要了解天山,还要了解新疆的文明构成。
唐代高僧玄奘那个精彩绝伦的比喻足以说明一切。
在《大唐西域记》的序论中,玄奘把当时的亚洲世界分为四部分:“南象主则暑湿宜象,西宝主乃临海盈宝,北马主寒劲宜马,东人主和畅多人。”他把南方的印度比喻为“象主之国”;把西边的波斯、大食和大秦等比喻为“宝主之国”;把北方游牧圈的草原行国比喻为“马主之国”;把东方的中原王朝华夏腹地比喻为“人主之国”。
他精炼地概括了这四种文明:南方象主之国“躁烈笃学,特闲异术……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他的意思是象主之国擅长理论,思想深邃,教人解脱生死,一语道出印度宗教文明的特征。
西方宝主之国“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鬓,有城郭之居,务殖货之利”。缺乏纲常礼教,追逐财富累积,这里描述的是西亚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商业文明。
北方马主之俗“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张穹庐,鸟居逐牧”,描述的是粗野、强悍、嗜杀的北方游牧文明。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9月号)
前一篇:卷首语:我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