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道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詹姆斯·韦里尼 James Verini
摄影:保罗·佩莱格林 Paolo Pellegrin
翻译:杜然


摄影:保罗·佩莱格林 Paolo Pellegrin
翻译:杜然

一个新上任的地道老板(戴白帽者)看着自己的儿子从垂直井降下去,继续进行开挖。有钱的老板可以用机械化的绞车,但这个老板存了好多年的钱才进入地道贸易,所以只得依赖家人的力量,还有一匹马。

自从在加沙地带下方的走私地道中工作以来,萨米尔和他兄弟优素福就觉得自己迟早会死在里面。2011年一个寒冷的晚上,优素福果真死在了里面,而且跟他们当初料想的差不多——因为地道坍塌而遭活埋。
那是大约晚上九点,兄弟两人值夜班,进行地道的保养维护工作。与其他许多类似的地道一样(加沙和埃及的西奈半岛之间有数百条这样的地道),这条地道的建筑质量极差。拉法是加沙最南部的城市,在它地下大约30米处,萨米尔在靠近地道口的位置工作,优素福与两位工友卡里姆和哈米斯则在靠近地道中部的位置。当时他们正要把一块胶合板嵌入地道壁,以起到支撑的作用,结果地道开始塌陷。卡里姆把哈米斯拖到一边,优素福则朝另一方向跳开。有那么一刻,奔涌而出的土和石块停止了动静,看到两个朋友平安无事,优素福还对他们大喊:“感谢真主!”
然后,地道再次发生塌方,优素福消失不见。萨米尔通过对讲系统听到了坍塌的声音。他冲进地道,一开始还能在里面跑,但随着空间越来越窄越来越矮,他只能趴在地上爬行。空气中满是尘土,差点把他呛得背过气。四周几乎一片漆黑,他终于看到卡里姆和哈米斯,他们正在疯狂地用手扒着土。萨米尔加入了他们。地道又一次塌陷。一根水泥柱划伤了卡里姆的胳膊。“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无能为力。” 萨米尔告诉我说。
挖了三个小时,他们发现了一条蓝色运动裤的裤腿。“我们叫萨米尔不要看,但他不听。”哈米斯告诉我。萨米尔哭喊着,疯狂地把压在他兄弟身上的石块掀开。“我动作不停,但头脑一片空白。”他说。优素福的胸口肿起,头骨骨折,伤痕累累,鼻子和嘴巴都有血流出来。他们把他拖到加沙一侧的入口井,把他松垂的身体固定在吊绳上,地面上的工友们把他拉了上去。汽车飞快地把优素福送去拉法唯一一所医院,因为车上坐不下,所以萨米尔骑着脚踏车紧紧跟在后面。他说,“我其实知道我兄弟已经死了。”
萨米尔兄弟俩在贾巴利亚难民营长大,所以优素福的灵堂就设在难民营住宅楼底层一间未完工的水泥屋里。这天,我与26岁的萨米尔坐在屋里,屋外是一条遍布垃圾的巷子,一顶帆布帐篷搭了起来,为过去三天大量来此吊唁的人们遮阳。四周的环境是那种典型的加沙场景:混凝土砖墙上有以色列方面侵袭以及当地派系冲突所留下的累累弹痕,孩子们用餐勺挖着泥,四周传来手摇发电机的嗡嗡声——加沙又停电了——空气中全是柴油机排出的废气的味道。
萨米尔说“当时我很害怕”,他是指2008年跟优素福到地道上班的情形。“我本来不想去,但其他又没什么可干的。”萨米尔身形消瘦,下着运动裤,上身是一件棕色的汗衫,脚上是深色袜子和一双露趾凉鞋,看起来神情紧张,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跟房间里其他人一样,他也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随时都有可能丢了性命。他说。优素福和萨米尔工作过的地道中,有些维护得当——建设质量好、通风效果好,但还有许多地道不是这样。坍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爆炸、空袭和大火频发。“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萨米尔说道,“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
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伤,或者健康有问题。优素福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哈米斯有条腿在一次坍塌事故中砸断了。他们的工友苏海勒撩起衬衣,让我看他脊椎上一条几英寸长的伤疤,那是地道里低矮的空间在他身上留下的永久纪念。“在拉法,” 萨米尔说,“你会感觉凶兆一直就没断过。对不好的事情,我们一直有心理准备。”
在今天的加沙地带,能称之为英雄的,不再只有法塔赫已故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已故领导人艾哈迈德·亚辛,以及自诞生63年来,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发生的纷飞战火中牺牲的那些巴勒斯坦人。现在,像优素福(亡故于28岁)这样地道中的牺牲者,也能享有这样的荣誉。
“大家都喜欢他,”萨米尔说,他“心眼好”。临时充当灵堂的房间墙壁上挂着招贴,上书表达悼念的《古兰经》经文,送来这些悼词的有:经营当地一所小学的人家,优素福在那儿念过书;清真寺的阿訇;加沙地带两大政敌:前执政党法塔赫、目前控制该地带的武装组织哈马斯在当地的官员。最引人注目的一张招贴来自木卡塔,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阿拉伯地方长官。这张招贴用了优素福五个月前结婚那天拍的一张照片。他穿着一件正式的白衬衫,打着一条粉红色的领带,留着板寸,目光热切又温柔。招贴上写着:“木卡塔率民众与英雄烈士优素福家人同悲。”
拉法的地道由来已久——自从1982年开始,这里就有走私地道出现,当时这座城市按照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加沙,一半在埃及。当初,地道的出入井都是挖在住家的地下室。以色列军方得知这些地道用于武器走私,于是开始摧毁有地道的房屋;而一些意图控制地道经济的巴勒斯坦人,也开始破坏地道。但走私并没有因此而打住,随后,以色列扩大了拆除范围,在边界和拉法城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区。根据人权观察组织的数据,从2000年到2004年,有大约1700座房屋遭到强拆。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2年12月号)
那是大约晚上九点,兄弟两人值夜班,进行地道的保养维护工作。与其他许多类似的地道一样(加沙和埃及的西奈半岛之间有数百条这样的地道),这条地道的建筑质量极差。拉法是加沙最南部的城市,在它地下大约30米处,萨米尔在靠近地道口的位置工作,优素福与两位工友卡里姆和哈米斯则在靠近地道中部的位置。当时他们正要把一块胶合板嵌入地道壁,以起到支撑的作用,结果地道开始塌陷。卡里姆把哈米斯拖到一边,优素福则朝另一方向跳开。有那么一刻,奔涌而出的土和石块停止了动静,看到两个朋友平安无事,优素福还对他们大喊:“感谢真主!”
然后,地道再次发生塌方,优素福消失不见。萨米尔通过对讲系统听到了坍塌的声音。他冲进地道,一开始还能在里面跑,但随着空间越来越窄越来越矮,他只能趴在地上爬行。空气中满是尘土,差点把他呛得背过气。四周几乎一片漆黑,他终于看到卡里姆和哈米斯,他们正在疯狂地用手扒着土。萨米尔加入了他们。地道又一次塌陷。一根水泥柱划伤了卡里姆的胳膊。“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无能为力。” 萨米尔告诉我说。
挖了三个小时,他们发现了一条蓝色运动裤的裤腿。“我们叫萨米尔不要看,但他不听。”哈米斯告诉我。萨米尔哭喊着,疯狂地把压在他兄弟身上的石块掀开。“我动作不停,但头脑一片空白。”他说。优素福的胸口肿起,头骨骨折,伤痕累累,鼻子和嘴巴都有血流出来。他们把他拖到加沙一侧的入口井,把他松垂的身体固定在吊绳上,地面上的工友们把他拉了上去。汽车飞快地把优素福送去拉法唯一一所医院,因为车上坐不下,所以萨米尔骑着脚踏车紧紧跟在后面。他说,“我其实知道我兄弟已经死了。”
萨米尔兄弟俩在贾巴利亚难民营长大,所以优素福的灵堂就设在难民营住宅楼底层一间未完工的水泥屋里。这天,我与26岁的萨米尔坐在屋里,屋外是一条遍布垃圾的巷子,一顶帆布帐篷搭了起来,为过去三天大量来此吊唁的人们遮阳。四周的环境是那种典型的加沙场景:混凝土砖墙上有以色列方面侵袭以及当地派系冲突所留下的累累弹痕,孩子们用餐勺挖着泥,四周传来手摇发电机的嗡嗡声——加沙又停电了——空气中全是柴油机排出的废气的味道。
萨米尔说“当时我很害怕”,他是指2008年跟优素福到地道上班的情形。“我本来不想去,但其他又没什么可干的。”萨米尔身形消瘦,下着运动裤,上身是一件棕色的汗衫,脚上是深色袜子和一双露趾凉鞋,看起来神情紧张,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跟房间里其他人一样,他也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随时都有可能丢了性命。他说。优素福和萨米尔工作过的地道中,有些维护得当——建设质量好、通风效果好,但还有许多地道不是这样。坍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爆炸、空袭和大火频发。“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萨米尔说道,“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
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伤,或者健康有问题。优素福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哈米斯有条腿在一次坍塌事故中砸断了。他们的工友苏海勒撩起衬衣,让我看他脊椎上一条几英寸长的伤疤,那是地道里低矮的空间在他身上留下的永久纪念。“在拉法,” 萨米尔说,“你会感觉凶兆一直就没断过。对不好的事情,我们一直有心理准备。”
在今天的加沙地带,能称之为英雄的,不再只有法塔赫已故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已故领导人艾哈迈德·亚辛,以及自诞生63年来,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发生的纷飞战火中牺牲的那些巴勒斯坦人。现在,像优素福(亡故于28岁)这样地道中的牺牲者,也能享有这样的荣誉。
“大家都喜欢他,”萨米尔说,他“心眼好”。临时充当灵堂的房间墙壁上挂着招贴,上书表达悼念的《古兰经》经文,送来这些悼词的有:经营当地一所小学的人家,优素福在那儿念过书;清真寺的阿訇;加沙地带两大政敌:前执政党法塔赫、目前控制该地带的武装组织哈马斯在当地的官员。最引人注目的一张招贴来自木卡塔,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阿拉伯地方长官。这张招贴用了优素福五个月前结婚那天拍的一张照片。他穿着一件正式的白衬衫,打着一条粉红色的领带,留着板寸,目光热切又温柔。招贴上写着:“木卡塔率民众与英雄烈士优素福家人同悲。”
拉法的地道由来已久——自从1982年开始,这里就有走私地道出现,当时这座城市按照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加沙,一半在埃及。当初,地道的出入井都是挖在住家的地下室。以色列军方得知这些地道用于武器走私,于是开始摧毁有地道的房屋;而一些意图控制地道经济的巴勒斯坦人,也开始破坏地道。但走私并没有因此而打住,随后,以色列扩大了拆除范围,在边界和拉法城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区。根据人权观察组织的数据,从2000年到2004年,有大约1700座房屋遭到强拆。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