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白的记忆

(2011-11-02 10:35: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陈丹青

 

  清末民初,赶上欧洲人发明了摄影术。人一旦手里有个照相机,就想到处拍照,拍着拍着,从偌大的欧美一路拍到遥远的亚洲,拍到中国来:这里收集的中国影像都是洋人拍摄的。洋人拍摄,据说揣着异国的眼光和心理,不尊重我们啊,老看见落后面啊,等等,好像在洋人所见之外,藏着另一个清朝和民国。
  后来中国人拍摄中国的照片,陆续出现了,和洋人眼中的华夏,大抵差不多:清末的辫子、破损的城墙、城垛下歇着骆驼、扬子江边挤满帆船……清末官员一身官服,一脸古板,民国三代四代之家的合影,既有洋装,也有长袍,此外,新兴的广州与上海,荒远的穷乡与边陲,在照片中合成20世纪初叶的旧中国——镜头没有偏见。百年过去,倘若没有其他影像足资替代,我们要想看看自己的古国新朝,看看父祖的容颜扮相,只能是这些洋人留下的影像孤证。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自1900年前后到1949年,持续刊发中国影像,这些影像,前后衔接帝国崩解、民国创建的全程。其中最为珍贵的图像,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广州、上海、汉阳、天津的洋楼,早经矗立,但整个中国乡镇的景观,各色人等的扮相,大致仍如光绪年间。其时,美利坚合众国、西欧大部区域,已是现代国家,现代公民打开地理杂志的中国专辑,眼前便是这样一个古老的帝国。
  自19世纪中叶到差不多上世纪二战之后,所有照片都是黑白的——人工涂色的早期彩色照片,斑驳晦暗,如年代久远的遗物——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情:黑白照片,成功地使人类的历史想象变成单色:19世纪的巴黎、柏林和青岛是黑白的,俾斯麦、伊藤博文或慈禧太后的脸,个个面无血色。是的,黑白。虽然黑白也是颜色,但摄影史没有别的选择。谁也不会怀疑凡尔赛宫和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然而我们对19世纪照片中的这两座黑白宫殿确信不疑,而且,论价值,论历史感,逾百年前的老照片远远超过今世彩色照片的同类主题。

 

  (本篇全部图片文字版权归《华夏地理》杂志社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欲知更多故事,请登录华夏地理网站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