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号《华夏地理》内容抢先读——格陵兰融冰

标签:
杂谈 |
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冰盖,目前正大量融化。
http://ngmchina.com.cn/web/attachments/2010/06/2_201006041345521RuAD.jpg
冰雪融水蚀刻出45米深的峡谷。
http://ngmchina.com.cn/web/attachments/2010/06/2_2010060413455221FCo.jpg
一名野外考察助理正下降至裂隙深处。裂隙底部可能会连接至垂直的井穴(即冰臼),地面上的湖泊便是经由这种井穴把水排入冰盖深处。
http://ngmchina.com.cn/web/attachments/2010/06/2_201006041345523CIbc.jpg
与冰块和融水搅和在一起的黑色斑块是冰尘——被风吹至格陵兰岛的粉尘,通常来自远方的沙漠、火场、煤电站和柴油机。冰尘降低冰面的反射率,导致吸收的日照热量增多。
http://ngmchina.com.cn/web/attachments/2010/06/2_201006041345524XT1Y.jpg
冰尘在冰面上侵蚀出一个壶穴,夜间被冰冻在其中的细菌和水藻排出的气体,现在冒着泡儿浮上水面。
乍看去,格陵兰岛是一大片刺眼的白,但随着直升机慢慢向岛面降低,色彩逐渐进入我的眼帘。
延续几公里的范围内,融水如蓝色缎带般镶嵌在冰盖边缘。白茫茫的大陆上河流如线,湖泊如斑,还有刻蚀出的一道道裂隙。同时还有一片片非白非蓝,而是褐色甚至黑色的冰面——是一种叫做冰尘的物质导致其颜色变暗。这种看似泥泞的沙状物质是我的四名同僚研究的关键课题。这四位分别是: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其助手亚当·勒温特,地球物理学家马尔科·泰代斯科与博士生尼克·斯坦纳,后两位都来自纽约城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