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志内容 |
沿318国道出定日县城不远,有一条岔路向南延伸,那就是通往珠穆朗玛峰之路。车在蜿蜒的沙石路上行驶,与我们同行的是定日县县长桑珠和办公室主任普旦。出县城两个多小时,车子在海拔5210米的加乌拉山口停下,垭口的正南方,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四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一字排开,傲立天际。这里是观赏群峰的最佳角度。垭口集中了三座经商的帐篷和五个小摊,帐篷里提供茶水,小摊上出售的是一些化石和假古董。一下车就有好多年轻人围上来兜售珠峰特有的古旋菊螺化石,操着生硬的普通话不屈不挠地劝买。有个怀抱婴孩的妇女,也忙乎不停地招呼着游客。普旦主任告诉我这些商贩来自附近的村子,多数是扎西宗乡的,这个有着30个行政村的乡,是珠峰必经之路上的最后一个乡,也是与珠峰直线距离最近的一个乡。
继续南行,汽车驶入一个很热闹的村落,三岔路口上聚集了许多车辆和人群,周围全是店铺,还有载着游客的观光马车来回穿梭,这里就是扎西宗乡的所在地——扎西宗村。
扎西宗村坐落在一个黄金的三岔路口上:往南60多公里处,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东南通往被英美探险家赞誉为“世界十大景观”和“世界最美丽的谷地”的曲当乡嘎玛沟;向北是定日县城,也就是离珠峰最近的一个物资齐备、商贸发达的城市。有了这几点优势,不难想见这个小村子的未来。
在珠峰保护区的大片乡村,贫困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占保护区总人口半数的定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年总产值56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800元。而扎西宗村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只有四户人家生活在贫困线下。我们从定日县城出发往珠峰大本营行进的这一路,沿途经过的所有村子,扎西宗村最为繁华,也最为忙碌。而且我们还发现,只要是有经营活动的场所,必有扎西宗村人活动的身影。
过去,由于去往珠峰的路非常难走,耗时又长,大多数人通常会在这里停留一天,恢复一下体力,适应一下环境,第二天再往上走。近些年随着嘎玛沟美誉度的大幅提升,位于嘎玛沟分路路口的扎西宗村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就在这个小小的路口周围,竟分布着五十多家餐馆旅店。
村里最有名的是班巴旅馆,它也是村里的第一家旅馆。13年前,次仁顿珠看着那些络绎不绝的登山者和旅游者,动起了开办旅馆的念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的旅馆规模已经由当初的一个床位增至现在的六十个,旅馆附带的餐馆可提供藏餐、西餐和中餐。现在班巴旅馆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许多“老外”点名要住班巴旅馆,而带队的导游们也大都会把游客引到这里。
继续南行,汽车驶入一个很热闹的村落,三岔路口上聚集了许多车辆和人群,周围全是店铺,还有载着游客的观光马车来回穿梭,这里就是扎西宗乡的所在地——扎西宗村。
扎西宗村坐落在一个黄金的三岔路口上:往南60多公里处,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东南通往被英美探险家赞誉为“世界十大景观”和“世界最美丽的谷地”的曲当乡嘎玛沟;向北是定日县城,也就是离珠峰最近的一个物资齐备、商贸发达的城市。有了这几点优势,不难想见这个小村子的未来。
在珠峰保护区的大片乡村,贫困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占保护区总人口半数的定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年总产值56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800元。而扎西宗村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只有四户人家生活在贫困线下。我们从定日县城出发往珠峰大本营行进的这一路,沿途经过的所有村子,扎西宗村最为繁华,也最为忙碌。而且我们还发现,只要是有经营活动的场所,必有扎西宗村人活动的身影。
过去,由于去往珠峰的路非常难走,耗时又长,大多数人通常会在这里停留一天,恢复一下体力,适应一下环境,第二天再往上走。近些年随着嘎玛沟美誉度的大幅提升,位于嘎玛沟分路路口的扎西宗村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就在这个小小的路口周围,竟分布着五十多家餐馆旅店。
村里最有名的是班巴旅馆,它也是村里的第一家旅馆。13年前,次仁顿珠看着那些络绎不绝的登山者和旅游者,动起了开办旅馆的念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的旅馆规模已经由当初的一个床位增至现在的六十个,旅馆附带的餐馆可提供藏餐、西餐和中餐。现在班巴旅馆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许多“老外”点名要住班巴旅馆,而带队的导游们也大都会把游客引到这里。
…………
更多图片文字请浏览http://www.huaxia-ng.com/0611/zhaxi.html或阅读《华夏地理》2006年11月号杂志
文章引用自:http://www.huaxia-ng.com/0611/zhaxi.html
文章引用自:http://www.huaxia-ng.com/0611/zhaxi.html
前一篇:露西的孩子-童年起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