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关注楚文化?

(2006-09-22 11:00:56)

华夏地理九月刊 卷首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沸沸扬扬地进行,与此同时湖北、河南地区的考古工作者也马不停蹄地赶工,因为作为中线工程重点的丹江口水库坝顶加高工程,将会淹没大量的文化遗址。文物工作者必须在大量遗址被水淹没之前,完成对数百个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到了2008年,丹江口水库的坝高将由目前的162米增高至176.6米。尽管只是增高了十余米,但水库淹没面积将扩大370平方公里。这片新增的淹没区面积虽然还不及北京市的朝阳区,但经过勘查,淹没区内包括近四百处文化遗址,其中不乏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楚文化的大量古墓。
  今日的丹江口市一带被认定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还是近几年的事。根据文献,楚国最早定都丹阳,学者近年的研究与考古证据倾向古丹阳城极可能就在即将被淹没的区域内。楚为春秋五霸之一,数百年国力强盛,工艺先进,近数十年来出土的大量精彩夺目的文物可资证明,郭店楚简的出土、大量先进丝织品的发现、近年来湖北博物馆对楚漆器复原工作的成就,都让我们对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见到晚近出土的楚文物后,学者季羡林曾说“中国古代史必须改写”。但如何改写?从何改写?楚的始都很可能是关键之一。
  如今考古工作者必须与时间赛跑,在两年之内完成巨大的抢救工作,遗珠之憾也就恐难避免。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时,考古学家在目前淹没区的下寺古墓群发现了楚庄王之子子午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但有多少重要古墓能刚巧在水位下落之时能被发现,能被发掘呢?这样想来,丹江口楚文化遗址的现状不免令人心焦。
  然而我们对楚文化理解多少呢?即便是学者也在近年来才逐渐发现楚相对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独特之处。不明白它的文化价值,我们也就难以明白抢救工作的重要。这期杂志我们特别策划了楚文化的专题,希望通过对它的报道,传递知识,产生力量,为在丹江口地区抢救文物的考古工作者增加一些支持的力度,也让更多人理解那沈淀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楚元素。

 

古楚王国——楚人的青春时代

http://www.huaxia-ng.com/0609/images/chu-1.jpg

史诗般的仿楚歌舞,使人们领略到辉煌灿烂的古楚文明和楚国极盛时期的大千气象。
  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末或公元前10世纪初,东周楚国于丹阳开始了艰辛的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尽管存在不同的声音,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这座丹阳城极有可能就在今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内。2005年10月,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有关古楚王国发祥地及楚文化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长沙弹库1号墓在1973年出土了一幅人物帛画,上面那个驾着龙车的男子让人神思恍惚。他似乎在飞——身上的长袍大袖像是鼓满了风的帆,飘飘扬扬——龙也是长了翅膀的,头高昂着,身体向上飞腾。“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他是在天际遨游吗?这幅画据考是墓主人的招魂幡。楚人认为,人的魂是可以神游的,上可升到天界,下可降入冥府。无论是活着的人,或者死去的人,魂都可以离身体远去。
峨冠博带,长眉入鬓,腰配长剑,卓然不凡。他是谁?
  “仿佛三闾大夫。”一代诗人郭沫若长久地徘徊于画前,最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屈原!就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吗?显然不是,但是他的样子那么飘逸、清俊。你所有能想到的角色安在他身上似乎都不合适:村夫?武士?商贾?达官贵人?
  诗人,只有诗人才和他的形象相符。
  楚人。实际上这幅画上就是一个楚人。这幅画,让楚人的形象在人们眼前似乎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有浪漫而瑰丽想象的民族,一个酷爱凤鸟并随时准备乘凤飞去的民族,一个中国最早开始沉思生命并抬头问天的民族。
  今天的中国,我们把自己主体文化称作“汉文化”,我们把自己叫“汉族”,我们说汉语,写汉字。“汉”这个字被大大书写,“汉”文明的颜色覆盖了其它文明的斑斓。
  那么,楚呢?2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被划出一条鸿沟,沟的这边是汉界,那边是楚河。如今鸿沟虽在,但汉楚文明已经合而为一。汉河楚界仅仅成为中国象棋对垒双方的一条线。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工地千座楚墓的考古发现,关于楚的想象再一次被撩拨起来。丹江口被认为是楚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究竟有多少楚墓?到底埋藏着楚人的什么秘密?2008年,丹江口水库将如三峡一样变成一片汪洋,此处所有的楚墓将永沉水底。
   …………

更多图片及文字请参看《华夏地理》杂志或网站

为什么要关注楚文化?

文章引用自:http://www.huaxia-ng.com/0609/content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