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理九月刊 卷首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沸沸扬扬地进行,与此同时湖北、河南地区的考古工作者也马不停蹄地赶工,因为作为中线工程重点的丹江口水库坝顶加高工程,将会淹没大量的文化遗址。文物工作者必须在大量遗址被水淹没之前,完成对数百个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到了2008年,丹江口水库的坝高将由目前的162米增高至176.6米。尽管只是增高了十余米,但水库淹没面积将扩大370平方公里。这片新增的淹没区面积虽然还不及北京市的朝阳区,但经过勘查,淹没区内包括近四百处文化遗址,其中不乏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楚文化的大量古墓。
今日的丹江口市一带被认定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还是近几年的事。根据文献,楚国最早定都丹阳,学者近年的研究与考古证据倾向古丹阳城极可能就在即将被淹没的区域内。楚为春秋五霸之一,数百年国力强盛,工艺先进,近数十年来出土的大量精彩夺目的文物可资证明,郭店楚简的出土、大量先进丝织品的发现、近年来湖北博物馆对楚漆器复原工作的成就,都让我们对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见到晚近出土的楚文物后,学者季羡林曾说“中国古代史必须改写”。但如何改写?从何改写?楚的始都很可能是关键之一。
如今考古工作者必须与时间赛跑,在两年之内完成巨大的抢救工作,遗珠之憾也就恐难避免。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时,考古学家在目前淹没区的下寺古墓群发现了楚庄王之子子午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但有多少重要古墓能刚巧在水位下落之时能被发现,能被发掘呢?这样想来,丹江口楚文化遗址的现状不免令人心焦。
然而我们对楚文化理解多少呢?即便是学者也在近年来才逐渐发现楚相对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独特之处。不明白它的文化价值,我们也就难以明白抢救工作的重要。这期杂志我们特别策划了楚文化的专题,希望通过对它的报道,传递知识,产生力量,为在丹江口地区抢救文物的考古工作者增加一些支持的力度,也让更多人理解那沈淀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楚元素。
|
古楚王国——楚人的青春时代 http://www.huaxia-ng.com/0609/images/chu-1.jpg 史诗般的仿楚歌舞,使人们领略到辉煌灿烂的古楚文明和楚国极盛时期的大千气象。 更多图片及文字请参看《华夏地理》杂志或网站
|
文章引用自:http://www.huaxia-ng.com/0609/conten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