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总平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次轴线的交会处,形成对称的格局。4座角楼衬托着主馆。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取自《小雅▪斯干》)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山西博物馆介绍)
2.外墙上的标志,镇馆之宝鸟尊
外部空间设计采用传统的院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山西博物馆介绍)

3.
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山西博物馆介绍)

4.借一张门票拍照

5.
晋国霸业: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遗存丰厚。“曲村—天马遗址”为晋国早期都城。“侯马晋国遗址”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名扬世界。中部的“晋阳古城”则是晋国末期执掌政柄的赵简子的政治军事基地,后来成为赵国的初期都城。

6.山西文明绕不过“晋”
西周饕餮纹尊。通高30厘米,口径23.6厘米,重4.3公斤。西周饕餮纹尊呈喇叭形口,腹深微鼓,高圈足外撇。颈上饰四道蕉叶纹和一周回首夔龙纹,腹部饰两组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纹,腹与底连接处有两道弦纹,圈足饰两组饕餮纹,通体纹饰被四道高扉棱平分,高浮雕主纹均以纤细云霄纹填地。圈足内底有亚字形框,框内铭文因锈蚀严重漫漶不清。该尊口沿残为三片,表面可见覆盖的席纹痕迹。
尊为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盛酒之物,相当于现代的酒壶。饕餮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面形,该种怪兽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死于撑。是贪欲的象征,传说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
饕餮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 ▪
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而“饕餮纹”这种名称则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
。 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图案多有变化。(现场志愿者介绍)

7.

8.

9.

10.

11.国家一级文物

12.国家一级文物

13.在线描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绳纹的分割

14.

15.

16.

17.可惜没有看到铭文

18.

19.据介绍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志愿者力荐我们去看的
铜牺为一昂首竖耳的神兽,牺背立一女子,束发披肩,双手前伸环握圆柱,柱顶置可转动的镂空蟠虺纹圆盘。该器造型奇巧,光润典雅,纹饰华丽,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卓越水平。据志愿者介绍,该盘是水果盘,试想一下装满红黄色樱桃的景象!

20.果然光华璀璨啊

21.

22.盘面是如此华丽耀眼

23.国家一级文物

24.据介绍为国家一级文物

25.据志愿者介绍此类鼎多陪葬于女性墓室,鼎内盛放玉器

26.

27.

28.

29.

30.

31.这个大家伙当然是煮牛用了

32.珍馐美味出自于鼎

33.

34.展厅一角
莲盖夔龙纹方壶。通高66.7厘米,口径23.4厘米,最大腹径35.6厘米,圈足径25.8厘。一组四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此为其中一件。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莲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莲花瓣内饰两条夔龙。子口可插入壶口。壶体母口,厚唇内敛,承接华盖。修长束颈方筒。颈两侧有一对壮硕的兽形耳。兽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肩外弧起棱,鼓腹,腹最大径接近壶底,圜形底。喇叭形方座,圈足。

35.据介绍为国家一级文物

36.展厅一角
夔凤纹靁通高36.3厘米,最大径37.8厘米。方唇外侈,小口,束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肩部两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绹索纹带为界分别装饰斜三角回纹、夔凤纹、蟠螭纹、窃曲纹和垂叶纹。器型端庄,纹饰采用高浮雕形式构图,清晰美观。为晋国青铜器上乘之作。

37.国家一级文物

38置于展厅中央大型展柜中

39国家一级文物,置于大型展柜中

40.

41.

42.

43.

4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