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020-04-20 15:54:57)
标签:

巴蜀铜剑

巴蜀印章

邵之食鼎

铜缶

嵌错云水纹铜壶

分类: 参观展览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



第二单元 “马家王气 ” 
   春秋战国 时期,巴蜀 青铜器 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铜尊 等大型礼器 基本消失,铜罍 形制发生 较大改变,出现了鍪、釜、甑等为 代表的 典型 容器和组合完整的 各式兵器。铜鼎、铜壶 开始出现。具有 文字符号 意义的巴蜀印章 大量出现。埋藏形式 从商周时期 的 坑埋、窖藏 演变为以 墓葬为主。1980年3月,四川省博物馆和 原新都县文管所 在新都区 马家乡 清理发掘了一座 战国早中期 木椁墓。共清理出土大小铜器 188 件。 器物 多为五件一组。 铜器 浸齐腰 的坑水中, 出土时 俨然如新, 光彩夺目。这是 迄今为止,在四川境内出土,层次最高、品种最多、组合最齐的 战国 铜器群。

   巴蜀 铜剑的出现 不晚于商末 周初,巴蜀 春秋战国 墓中多见 柳叶剑,剑柄 扁平 无格,剑身 巴蜀 图语符号,此五剑 为中原和楚地 流行之佩剑。圆柄,有格,无纹饰。
   铜剑 一组 五件。圆柄,素身。为中原地区 及楚地 流行之形式。刀锋 锐利,闪闪发光,似乎还能 取人首级。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4.



   铜戈,是巴蜀 青铜兵器 中出现最早,流行范围最广,流行时间 最长的兵器。从商周时期 流行的 三角形直内戈,到战国时期 的 中胡戈,各种形制 的铜戈在新都 的马家墓 内组合完整。折腰圆刃式钺、长骹铜矛 是巴蜀地区流行的式样;观虎斑纹戈,则可见到 相当高的 铜器表面 处理水平。展陈的 青铜兵器,历经二千多年 仍熠熠闪光,不得不令 我们惊叹不已。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5.



   兽面纹 三角形 铜戈, 到底 是春秋战国 时期了,所谓春秋 无义战,周王朝 已经 名存实亡,下面的 诸侯国 也开始 兼并不断,互相 打来打去,当然 古蜀国 也未能 置身于外,所以青铜的兵器 也日趋成熟。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6.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7.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8.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9.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0.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1.展厅一角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2.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3.1980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出土的兽面纹方印章



   所谓”马家王气“ 的证明 就是发现了 疑是 古代蜀国”开明 王朝“某代 国君的 印章,既然是 国王的 大印,证明 墓主是一个 国王,当然 称得上是”王气“了。图中的 两面放大镜 就是方便大家 观看那 非常小 的印鉴。
方形 覆斗铜印。该印为 巴蜀铜印 中的精品。方印 拱如覆斗,鋬钮,四周饰 兽面纹。印文下方为 二人相握,其间置 一罍。人头上方 各有一口部 朝上的 铎,上方 正中为 同墓出土 铜器多有的 特殊标 记。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应为 墓主 用印。银锭形印 则包含两个巴蜀 青铜器上之常见符号“ ? ” ,可能是 族氏 或名字。结合 列鼎等器物 组合来看,证明了 墓主人的 侯王身份。
   “巴蜀印章”下部左右 两侧有男女 各一人相对并 双手相牵,组成一神龛(供案)形;神龛前(或下)置放的 “罍”(礼器)中,正散发出 阵阵酒香;神龛 上部左右 两侧悬挂物 为打击乐器“铎”,似神圣 祭典中的 悠扬妙乐;神龛正中,一身穿 精美织衣(似棕编衣)之人,正襟危坐,肃穆 神圣。神龛上部 正中的符号,在四川地区属 首次发现,专家们 认为这是一种 族徽,是巴蜀王 神圣权力 的象征。同时,这枚 文物印章 中的图,也为古老而神秘 的新都棕编 之源提供了 极其珍贵 的实物佐证。由于“巴蜀印章”就出土 在新都县城附近,更为新都(新繁)棕编这一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提供了丰厚的 历史文化 内涵和强有力的 文化底蕴 印证。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4.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5.银锭形印 则包含两个巴蜀 青铜器上之常见符号“ ? ” ,可能是 族氏 或名字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6.



第三单元 “百花流芳“  
   战国 中晚期,由于社会结构 和社会观念 的变化,青铜器 开始 出现 写实的 反映社会生活 的内容。成都市郊及附近市县 考古发现的 大批 青铜器,表明 巴蜀先民们 在融合了来自中原及 秦楚文化 的同时,创造出了 自己独有的 巴蜀 文化。以1965年 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的 战国中晚期 木椁墓中的 铜器 为典型代表。百花潭,位于成都西郊。

   嵌错 云纹方壶 ,此壶 通体以 云雷纹 组织在 斜方格中,左右对称,格式统一。盖上 四鸟形钮,圈足内 有阴文 符号。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7.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8.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19.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0.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1.局部



第四单元 涪陵遗韵
   1972年重庆 涪陵 小田溪 巴族墓葬 出土的 青铜器 证明,战国时期 的巴蜀 青铜冶炼、铸造和制作工艺 以及达到 相当高的水平。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2.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3.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4.



   嵌错金银铜编钟。这组编钟,有长方形 鼻钮,两铣 下垂,通身 使用了浇铸 和错金 的技法,饰以 精美的 花纹。在底子 中加上 极为纤细的 旋涡纹、绳索纹。舞部 为云雷纹;篆带 有涡纹。篆带 17 上下及两篆间 各有涡纹 钟乳 突起,每区三层 九枚,正背四区 共 36 枚。两鼓面 有蟠虺纹。其中八个 编钟的钲、于部有优美、古朴的 错金纹饰。舞部 及枚间有 剔凿的槽,或透空 或不透空,“隧”  是用来 校正 音高的 。随编钟出土的还有 十四个插销(载钉)用于 挂钟。它是一根断面 作正方形的 铜棍,载钉 顶端一律作 错银兽面形 装饰,与钟之钮 大小皆合。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5.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6.



   战国 虎钮 錞于,通高47厘米,底径19厘米,1972年四川省 涪陵县小田溪 2号墓出土。虎钮錞于是 巴属 文化中最具特征的 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常和钲鼓 之类的乐器一起 用于战争和祭祀。盛行于 春秋战国和汉代,以吴、楚地区 出土较多。器为椭圆 筒形,顶部成 盘形,翻唇,钮为一张口龇牙 翘尾欲扑的猛虎,极为生动。虎身饰卷云纹。巴蜀青铜器多有 虎纹,錞于则具 虎钮,可能 与文献记载的 巴族以白虎为图腾的 传说有关(现场解说员讲解)
   淳于为 乐器,由淳与盂两种器形 复合而成。《周礼•鼓人》云:“以金淳和鼓”。淳于传入 清江流域 及三峡地区 巴人区域时,逐步改变 原有特征。,以虎为钮。巴人从 东夷人 那里继承 和袭用了 淳于形体和 音乐功能 同时对淳于之钮 加以改造,让虎的威严 凌驾于淳于 之上使之成为 巴民族的 象征并以此物 祈求虎神的保护。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7.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8.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29.嵌错金银铜编钟各部名称及纹饰白描图



第五单元 “羊子余晖 ” 
   巴蜀 青铜器,自商周 时期以来的 发展和 演变,无不与 中原文化、楚文化 相互交融。 秦 灭巴蜀后, 加快了这一文化的 融合过程。 到战国 晚期,巴蜀青铜 文化与 中原文化、楚文化 的趋同性 表现的 更为明显。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残存 着部分地域 特征,但也仅是一抹 余辉。1955 年,考古工作者 对成都 羊子山第 172 号墓及其它 土 坑墓 进行了 清理,其大约年代 在战国晚期。出土的 青铜器吸收了 较多的 中原文化、楚文化 因素。这里 展出的仅仅 是其中的一部份。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0.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1.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2.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3.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4.嵌错云水纹铜壶细部----那样行云流水一般流畅的花纹清晰交错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5.



   铜缶(音 fǒu) 缶为 盛水容器,亦可 盛酒。此缶为直口,宽肩,鼓腹,下腹内收为 矮圈足。肩腹间对称 象鼻双耳, 耳系一链双环。 肩上刻有巴蜀 图语。盖上有 四圆圈 凸起,并有一圆钮。不要小看它哦,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6.国家一级文物



   邵之食鼎(音dǐng)。邵之食鼎的 铸造特别 精致,双附耳,子母口加盖。三兽足。耳的两面 饰三角雷纹。 盖顶中有一 龙形钮,上套一环。环的两面又饰 三角雷纹。盖上 装饰的 两圈 三角雷纹,将盖分为内、中、外三层。外层,三牛形钮 鼎立,内层又是 三角雷纹、索纹和以圆点为底的 弧线连勾纹;中、外两层均以 圆点为底,饰以凤纹,腹部亦饰 两圈凤纹。盖内有铭文“邵之食鼎”四字,乃春秋战国 楚地流行的 字体。邵同昭,是楚国的 族姓。说明它是 楚器,五件一组的列鼎,除下图为原件外,其余四鼎皆为 仿铸,无论纹饰 还是铸造 工艺,都大为逊色。是巴蜀青铜器吸收外来礼制的一个典型。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7.



四川博物院,青铜馆(3)
38.出馆门前看到美丽的成都市花“芙蓉花”



   所有说明文字皆系根据当年现场所听讲解整理,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谢谢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是看不到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