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雨》作者毕飞宇
(2018-07-07 15:01:27)
标签:
李商隐夜雨寄北魔幻现实主义青衣水袖最长的一场雨 |
分类: 精彩美文 |
“锦瑟无端五十弦”,实际上,李商隐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诗他说大了,他并没有能够活到五十岁。“一弦一柱思华年”,真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很让人痛心。一个一心想做大官的人又做不了,他能怎么说呢?写夕阳自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有点绕。更常见更有效更安全的,是写单相思。单相思懂的人更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李商隐的身上,他的政治诗和爱情诗通常是合一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
看信是现在进行时,此地。信里头“问”是“君”在问,这个动作却是过去完成时,彼地。接下来,看信人开始回答了,又回到了现在进行时,此地。回答的内容呢?它指涉的是将来,当然是将来时,彼地。请大家注意一下信息量,就7个字,仅仅是时空关系就倒了好几个来回,这里的时间是接近物理时间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作者的现场。现在进行时,此地。这是一段漫长的景物描写,是夜景,一个长镜头。和第一句的快问快答或不停地回闪比较起来,这一段的节奏突然变慢了,很慢,也许有好几个小时。我怎么知道是好几个小时的?是常识告诉我的,秋天的雨不是盛夏的暴雨,它很小,很小的雨要涨满水池,不可能是一眨眼的功夫。可以说,这个“涨秋池”写的就是时间,是时间的慢,时间的难熬,也可以说,这个“涨秋池”就是心理,孤独、寂寞和忧伤。他的孤独、寂寞与忧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上升,在往上涨。这句诗是很抒情的。这也是中国诗歌的妙处,我们的诗人到了需要抒情的时候,他反而会没心没肺地写景。这和西方小说里的写景有极其巨大的区别。我们的抒情很像京戏里头青衣的水袖,青衣害羞了,她会把水袖抬起来,让你看水袖。在这里,水袖就是情绪,就是害羞。让情绪物质化,这是我们的文化特征。
这句话我经常讲,讲的就是时间问题。小说的叙述者的叙述时间当然是现在,它描绘的却是将来;站在将来的角度,所谓的“多年以后”,又成过去完成时了。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作者压缩了时间,小说的篇幅一下子缩短了很多。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改变了小说的历史,它让小说的篇幅变小了,换句话说,容量变大了。所以,马尔克斯很自豪,他对他的太太说,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发明小说”。
但是,我们的李商隐在《夜雨寄北》里早就使用这种方法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回到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压缩了时间。
但是,时间是压不住的,它一定会反弹。这个反弹在哪里实现的?在读者这里。
我说《夜雨寄北》里隐藏着一部长篇小说,道理就在这里。你如果不信,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如果你愿意,你决定写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夜雨寄北》。那么好吧,作为一个小说家,你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呢?
一,在彼地,我为什么要离开那个“君”?涉及到哪些事、哪些人?
二,我离开了,来到此地,我为什么就回不去了呢?这又涉及到哪些人、哪些事?
三,事实上,在此地,我一直也没能回去。我还要面对哪些事、哪些人?
四,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彼地,那个“君”,她如何了?二十年之后,我回来了,再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有可能人是物非、物是人非。
五,我们一起回忆了过去,回忆起了这个地方,这些人,这些事,我突然明白,我离开这个地方,原来是因为这些个人,这些事。
六,我同时还明白了,我在那个地方之所以回不来,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七,天亮了,蜡烛即将熄灭,我大彻大悟,我的人生早就走完了。外面的雨还在下。和当年的秋雨一模一样。
这里头有颠沛的人生,有苍茫的、鬼魅的、神龙摆尾的、身不由己的命运。老实说,《夜雨寄北》这首诗内部的时间能够产生多大的爆炸当量,完全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取决于你的人生阅历。
(摘自《文苑▪美文》2018年第3期,《读者》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