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保利艺术博物馆现建有两个专题陈列馆,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精品陈列》展出商代早期至唐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9世纪)的青铜珍品150余件(组),展现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独特魅力,其中商代三牛首兽面纹尊、史尊、犅伯卣及西周神面卣、王作左守鼎、遂公盨、凤首扁盉、戎生编钟等,皆为世所罕见的稀品与孤品。

02.

03.
本篇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论造型多么复杂,表面皆以刻划的花纹作装饰,只是花纹在深浅、层次上有所区别。
西周 (八下面一个系字)氏簋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世纪)食器 田家英先生收藏
这对西周晚期铜簋,铭文相同,都是3行18字,标明是一位姓(八下面一个系字)的贵族铸造的。两者一件失盖,一件保存完整。依西周礼器使用制度,它们很有可能在2000多年前就已离散,如今重聚首,实为难得的幸事。

04.

05.
西周
王作姜氏簋。高24.6厘米,口径20.01厘米,腹径25.5厘米,重5.25克。器体?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抓手。器身两耳兽首伏贴,圈足,下附3只兽首小足。盖缘和器口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器底和盖内铸有相同的2行6字铭文“王乍(作)姜氏(尊)簋”字样。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世民研究员经过对文物的研究认为,此物乃西周王室之器。从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来看,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县原城关公社出土的一件簋相同,制作年代应在西周夷厉之际。像这样的周王室铜器,存世极少,故其学术研究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06.
西周
师酉鼎(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这件青铜鼎造型、装饰均具西周中期青铜鼎的典型风格。鼎内有铭文10行92字,标明它是一位名叫师酉的贵族为了纪念周王在太室接见他,并赏赐给他一件豹皮大衣而铸造的。这篇铭文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极为重要。铭文开篇有“隹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等字样,年、月、月相、干支四项俱全,如此完备者存世仅30余件而已,而且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密切相关,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等方面研究有重要价值。专家们一般认为,铭文中的周王应为周恭王,那么这件青铜鼎就铸造于恭四年,是恭王时代的标准器。
07.
师酉鼎内壁的铭文
西周 夔龙纹四足圆鼎
有道是“三足鼎立”。中国古代圆鼎都是三足,符合“三点一面”的原理。然而,这件西周中期的四足圆鼎却是个例外,其鼎身却下接四足,为迄今所仅见,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鼎的形制及使用制度等有难得的价值。鼎内原有铭文6行约30字,可惜大都模糊不清。
一批流散海外的国宝级文物经中国保利集团抢救近日重返故里,并在保利博物馆对外展出。这批稀世珍品包括已知唯一一件周王自作祭祀大鼎(即下图)、四足古代圆鼎等,被专家称为“中国文物考古新成果”。

08.

09.
夔龙纹四足圆鼎内壁的铭文
西周 从簋(公元
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器身侈口,鼓腹,圈足与方座连接。两耳兽首耸角,下有方形垂珥。口沿下饰相间的龙纹和圆涡纹,两面均以小兽首为中心两相对称。腹部饰乳钉纹,底地光素。圈足饰圆涡纹和四蒂纹。方座四面纹饰一致,布局均呈倒凹字形,上部为相对的四个鸟纹,两侧为竖立的龙纹,中部光素。器底有铭文2行9字,通篇线条匀称,没有同期多数铭文的块面和仿形用笔,它虽然代表了金文字体的发展趋势,但其质感与后期的玉篆引的用笔特征还并不完全等同。

10.

11.
西周 应侯壶(一对)及壶盖
为对壶,铸造于西周晚期。通高55厘米,胎体厚实,工艺精美气派。壶上有大圈顶的盖,盖面中心装饰有一只团身飞舞的凤鸟。壶身装饰双线条的波纹,虽相对简洁但雄浑有力,颇具气势。
器盖与器身均铸有13字铭文“应侯乍(作)旅壶,其万年永宝用”,表明它们的主人是分布在今天河南平顶山一带的诸侯国——应国的国君。

12.
西周
兽面纹甗(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这件兽面纹甗距今约有2900多年的历史。它与今天的蒸锅几乎相同----由甑和鬲两部分合铸在一起组成,两者间设有桃形的箅子,箅子通过小环与器身连接在一起,箅子上开有5个十字形气孔。三根圆柱形的足,足上部袋状部位中空,内可盛水。在足中间燃烧木柴将鬲中的水烧开,水蒸气透过气孔就可以把箅子上的食物蒸熟。这件甗的鬲部装饰三个高浮雕的怪兽头部形象,耳、鼻、眉、角、口、牙一应俱全,做工非常精细。甗的内壁铸有2行6字铭文,最后一个字很清楚地说明当时它就被称为“甗”。

13.

14.西周 兽面纹甗细部
西周
木羊簋(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这对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铜簋,造型奇特,很像今天的围棋盒,小口,腹部圆鼓,只是腹部两侧多了一对兽耳而已。器内底有铭文9字,最后明确标注其族氏“木羊”,与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青铜器窖藏中出土的多件铜器,同属于微氏家族之物,但这对簋时代早,对研究这一著名西周大族及庄白窖藏有重要参考价值。

15.
西周 应国爯簋(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
这件西周中期铜簋造型颇似秦汉时期的奁形尊,较为特别。簋的盖和器底上均铸有5行57字铭文,记述在周历十一月了亥这一天,周王来到卫国的姑城,他没有忘记应国公室,赞美了应国公室人员爯,并赏赐给他三十朋贝和四匹马。据说目前应国有铭文的铜器已发现了几十件,但以这件簋铭文字数最多,对探讨应国的历史特别是周王朝与应、卫等诸侯国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16.

17.
西周 贤鼎(公元前11世界-前771年) 食器
这件西周中期小鼎,是目前非常少见的鼎形温食器,其鼎腹之下设为圆形托盘,可加炭火温热小鼎中的食物,类似作品仅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有所出土。更为特殊的是,托盘之下还有一铃,铃上饰细阳线的兽面纹。鼎内底有三字铭文“贤作宝”,标明其为西周贵族贤所作。

18.

19.
20 .应侯盘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水器

21.应侯盘内的铭文
戎生编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一组8件,保存完好,工艺精湛。钟体上长达154字的连续铭文,字随器形,堪称金文榜书。据统计,目前在海内外数万件青铜器中,上百字的铭文也不过100多件,因此这些铭文对研究周代历史和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史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22.

23.编钟上每只都有铭文字迹是无法分辨了,就是个意思

24.编钟上优美的纹饰及铭文
春秋
蟠虺纹编鎛(公元前770—前476年)。按实用乐器制作的礼器,一套4件,保存完好,通高45厘米—36厘米不等,个体如此之大的春秋时期鎛钟较为少见。鎛腔体呈合瓦形,上置双兽对峙繁纽,造型优美。胎体厚实,铸造工艺精良。上饰蟠虺纹、蟠螭纹、蟠龙纹等细密的纹样,装饰十分精致。马承源、李学勤、王子初等专家均给这套鎛钟以高度评价,认定它应为国家珍贵文物。

25.春秋时期 蟠螭纹编镈,放在这里可以和编钟对着看,比较好看

26.展厅一角

27.第三个字哪里也查不到,故而无法进一步介绍。手写查询无果,请哪位大侠告知拼音。谢谢先

28.盖内和方盒底部均有铭文

29.上图盖内铭文
西周 号仲卣
该卣表几乎遍布花纹,甚至连器内底上也装饰有四组夔龙纹,装饰极为繁复。盖顶正中为由四只蝉构成的菌形钮。器颈部两侧有环形钮,钮内套装龙首提梁,龙首披角极力外展,十分夸张。器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主纹,兽面两侧各有一龙及凤鸟。盖与器身口部及圈足还装饰有龙纹带。这件卣造型特殊,工艺精美绝伦,且富有特色,故被专家们称誉为西周青铜卣中的精品。

30.西周
号仲卣

31.
西周 号仲卣纹饰细部
西周
王作左守鼎(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王乍(作)鼎彝左守,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周王自作祭祀鼎。铭文清楚地交待了这是周王制作的祭祀用的宝器,属最高级别的礼器。此鼎的时代研究者定为夷王时期,为西周中期偏晚。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王乍(作)鼎彝左守,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周王自作祭祀鼎。铭文清楚地交待了这是周王制作的祭祀用的宝器,属最高级别的礼器。此鼎的时代研究者定为夷王时期,为西周中期偏晚。

32.

33.上篇落下的
商代 羊首铜铲(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这件商代晚期铜铲应出自山、陕交界地区某一大型贵族墓中。胎体厚重,保存完好,未见任何残损。铲体呈半圆形,柄呈长条形,与以往所见的炭铲不同,形制特别。铲的顶部装饰一大角向前旋转并翘起的羊首,柄身上饰龙目纹,接近铲体部分另饰一牛首图案。这件铜铲,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商代青铜制生产工具。但专家们从形制、保存状况等方面分析,它并不实用,很可能用于某种礼仪活动。

34.这种羊首铲我可是第一次得见哦
谢谢关注到访!还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罕见的绝妙青铜器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