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012-09-17 15:57:43)
标签:

承德

小布达拉宫

完美的藏汉合璧建筑

大红台

金顶

分类: 历史人文

     说起“普陀宗乘之庙”人们可能陌生,但一提承德的小布达拉宫就尽人皆知了。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是整个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即吉祥的普陀山。西藏佛教徒认为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称为“布拉达宫”。普陀宗乘之庙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所以俗称“小布达拉宫”。整个寺庙基本上采取了藏式寺庙的建筑格局,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地修建着40多座红台、白台和喇嘛塔,主体建筑大红台建在山顶上,显得气势磅礴。这座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是为了迎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60大寿和第二年(1771年)皇太后钮钴禄氏80大寿而建,时青海、西藏、蒙古、新疆的王公贵族要求赴承德祝寿,皇帝大悦,便效仿其祖父康熙皇帝在其60大寿时建溥仁寺之举,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以怀柔西北各少数民族。寺庙修建历时四年半的时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完成,是外八庙中施工时间最长的一座寺庙。
   前一天,我们曾在避暑山庄远眺到小布达拉宫的全景,在阳光照射下红白台,喇嘛塔气势雄伟壮观;鎏金亭和金顶美丽庄严,熠熠生辉。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1.远眺依山而建的藏式佛寺小布达拉宫建筑群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2.山门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3.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宗盛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4.“普陀宗盛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意为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

 

 

    从山门进入,依次是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东西中罡殿、东西五塔白台、大白态、千佛阁及主体大红台。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5.庙宇从低至高建筑布置图

 

 

    迎面可见黄色琉璃瓦覆顶的碑亭,碑亭内竖立着三座巨碑,中间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东侧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侧为“忧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块碑文均为乾隆皇帝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这是对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历程那一段历史的全面记载。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6.碑亭

 

 

  走过碑亭后面就是五塔门了。五塔门高十余米,满壁皆白色,上面有三层藏式盲窗,下面是三座拱门,最上面竖立着五座喇嘛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种颜色代表一个教派。清代时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有两尊石象,据说一头象的力量相当于于500匹马的力量,所在它能承担着普渡众生的任务;佛教还有释迦牟尼诞生时白象入胎的故事,因此,大象被视为大乘佛教的象征。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7.作为大乘佛教象征的端庄白象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8.五塔门

 

 

  矗立着五座喇嘛塔的五塔门,五塔为黑、白、黄、绿、红色,每种颜色代表一个教派。清代时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

 为什么窗子是砌死的呢?导游说,第一,西藏风沙大,开窗会使佛像受损;第二,喇嘛应静心修道,上看佛像,下看经书,所以把窗子封死,断了尘念。这个东西在我看来还真是非常新奇啊!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09.带喇嘛塔和藏式盲窗的五塔门

 

 

  五塔门后就是琉璃牌坊。这座琉璃牌坊为乾隆时期盛行的“三间四柱七楼”样式,和北京北海小西天的“须弥春”及香山静宜园的牌坊很相似。正中匾额上用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刻着“普门应现”四字,为乾隆御笔,意思是普渡众生之门,到此可以看见观世音菩萨。后面也有一匾上刻“莲界庄严”,意为观世音菩萨居住之处非常庄严。实际上这道牌坊是一道等级分界线,在清朝时有明文规定:“凡蒙古、扎萨克等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者,许在琉璃牌坊瞻叩,概不准入庙门。”可见皇帝修外八庙的目的并不是为信徒礼佛参拜服务的,而是有着更深的政治目的。在职官员到了琉璃牌坊就得止步,而少数民族王公贵旅却可以登红台参拜,这种特权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提高了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政治地位,让他们感受到了皇帝对他们的尊重和相待的诚心,从心理上消除了这些崇尚自由的草原上的雄鹰在皇权下的位卑感和猜疑心理,由此体现了清朝统治者融合少数民族关系和治国的政治艺术。

  这三门中,每一个门都代表着不同的命运:中门仕途发达,左门财运当头,右门命交华盖。导游虽然这样说,大家还是没心没肺地随便走过了。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0.琉璃牌坊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1.正面镌刻“普门应现”,背面镌刻“莲界庄严”的琉璃牌坊

 

  牌坊北面地形逐渐升高。
   过拱门,我们沿着石甬路拾级而上,这里有104个台阶,需要一口气登上去。据说人一出生就有108种烦恼,一口气登上这104级台阶就能消除掉其中的104种,只有生、老、病、死这4种烦恼是无法消除的。白台上各式白色塔台式建筑因地形高低,造形各异,错落有致地分佈其上。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2.可以看得见,石板铺路,地势在蜿蜒升高

 

   

    过琉璃坊和月台,有20余座台殿依升高的地势而建。有的是院落与白台联建一处,罡子殿就是其中一处,我们途经中罡殿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3.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4.中罡殿下是一排小摊

 

 

  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由远处眺望,一座暗红色调的方形建筑凝重地端应于绿荫白楼之中,背依青山,气势恢宏。在山门前之广场由正面眺望,大红台雄伟地矗立于蓝天映衬下的绿色山巅,拔地入云,肃穆中端庄凝重,巍峨壮观。大红台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以巨大的白台为基座,正面白台宽150米,高17米,矗立其上的大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5.大红台

 

 

    马上要登高了!这里有104个台阶,需要一口气登上去。据说人一出生就有108种烦恼,一口气登上这104级台阶就能消除掉其中的104种,只有、老、病、死这4种烦恼是无法消除的。白台上各式白色塔台式建筑因地形高低,造形各异,错落有致地分佈其上。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6.大红台已遥遥在望,登山前有许多卖佛珠手串之类的小摊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7.路边美丽的野花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8.

 

 

  主体建筑大红台群楼分为三层,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而建,其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通高43米,下面的白台基座高18米,大红台屹立在白台中央,高25米,红台下宽58米,下宽59米,有明显的收分,突出了藏式建筑的雄浑稳固的特征。圣洁的白色与高贵的赭红色塔配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雄伟高大的建筑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给人心灵剧烈的震撼。红台正面嵌6个琉璃佛龛,供无量寿佛寓乾隆60岁寿辰。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19.舍利塔和六个琉璃无量寿佛龛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0.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1.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2.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平顶圆形碉房的建筑的用途,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天葬的。但早已废弃。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3.近看,这个圆台面积还是不小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4.上来的步道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5.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6.大红台平面图

 

 

  进入红台之内,位于中心的主体建筑是进深七间,方方正正的万法归一殿,四周围绕着呈“回”字形的三层群楼。西侧群楼乾隆题额为“大乘妙峰”,意思是佛居圣地;北侧群楼题额为“极乐世界”,意思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东侧群楼题额为“庋经之阁,意思是收藏经文的殿阁;南侧群楼题额为“秘密胜境”,意思是传授密法的道场。飞檐斗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7.二楼回廊及互相交错的屋檐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8.二楼回廊及互相交错的屋檐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29.

 

  正中的“万法归一殿”是班禅诵经的佛堂,也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当年乾隆在这里接待过土尔扈特渥巴锡一行。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0.西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六角亭“慈航普渡”,围墙上书“极乐世界”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2.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3.人皮绷的鼓,是此庙镇庙法器之一

 

 

  南侧群楼“秘密胜境”,正中供奉着黄教五世祖: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根敦朱巴和噶桑嘉措。黄教是指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中最大的一个派别——格鲁派。因为这一派的僧人都戴黄帽,所以此派又叫黄帽派,简称黄教。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4.供奉黄教五世祖的秘密胜境

 

  三层有气势磅礴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千里东归浅浮雕壁画,展现了土尔扈特蒙古人为了摆脱沙皇的残暴统治从伏尔加河下游行程万里艰难跋涉终于回到祖国的艰苦过程。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5.土尔扈特蒙古人万里东归浅浮雕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6.土尔扈特蒙古人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排,乾隆将此事刻在碑上以资纪念

 

 

  后部大红台内由面阔进深各七间的鎏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及其四面群楼组成,楼顶西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六角亭“慈航普渡”,东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八角亭“权衡三界”。万法归一殿藻井上雕有独龙戏珠,其龙珠为中空铂金球。整组建筑将单体汉式建筑融汇在藏式建筑群体之中,设计独到。据说美国建筑工程名录只把中国的两个建筑列入建筑模型范列,一个是赵州桥,另一个就是万法归一殿的装饰。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7.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8.慈航普度六角亭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39.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0.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1.洛迦胜境亭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2.金顶

 


  登上红台的顶部,白云飘渺如纱、紫气东来,亭阁飞檐巍峨,雕梁画栋犬牙交错,额枋斗拱参差有致,崇高的宗教氛围包围着每一个人。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3.

 

  到了承德,导游一度再三建议我们别去小布达拉宫了,因为那里没什么可看的,幸亏我们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所闻所见!

   普陀宗乘之庙这座典型的汉藏艺术交融的瑰宝,由于酷似布达拉宫而得名小布达拉宫,其真名反而没有小名叫得响了!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4.阳光下,鎏金鱼鳞铜瓦层层相叠,金碧辉煌闪闪发光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5.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6.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7.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8.观音菩萨的站像是十分少见的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49.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0.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1.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2.这里是供人们上下的楼梯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3.大乘妙峰

 

 

  大红台上部边缘饰有80个小佛龛,供有80尊无量寿佛,象征皇太后的80大寿。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54.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5.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56.

 

     权衡三界重檐八角亭。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61.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7.吉祥天母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
58.回字形群楼内彩霞似的经幡

 


承德游----俗称叫得响的“普陀宗乘之庙”59.那五座喇嘛塔看起来十分沧桑

 


  请见下集----须弥福寿之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