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1389114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参观国家博物馆(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
(2012-01-25 13:24:00)
标签:
国博
三国两晋南北朝
画像砖
陶俑
青瓷
分类:
参观展览
公元
220年
—
589年
,史称
三
国两晋南北朝
,
是
中国历史
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0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02.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03.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陶武士俑、陶牛车,西安出土
西晋的陶俑,这些骑马俑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马镫,供上马时用。这是中国内地较早的马镫形象。
04.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的陶俑,湖南长沙出土
05.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的陶俑,湖南长沙出土
0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元羽是孝文帝之弟,支持改革。此墓志显示北魏皇族的姓已由“拓跋”改为汉族式的“元”姓,籍贯也改为中原的“河南”郡。
07.北魏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的元羽墓志
这一时期,出现了翻车、水磨等先进农具和粮食加工机械。园艺、畜牧生产也有显著提高,桑蚕生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发展期。
08.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的陶羊圈、陶羊、陶鸭笼、陶鸭,南京出土
东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该书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农业、畜牧业的生产经验。
09.东魏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
翻车模型,根据《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引《马钧别传》记载并参考洛阳旧式手转翻车按1:1比例制作而成。
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由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并推广。它引水效率高,轻便灵巧。
10.翻车(模型)
此水碾模型根据《魏书•崔亮传》和元代王祯《农书》按1:3比例制作而成。
水碾由北魏崔亮创制,利用水力推动石碾转动,由于谷物去皮。
11.水碾(模型)
12.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的青瓷羊形烛台,南京出土
此尊撇口,长颈,溜肩,鼓腹,高足外撇,借助莲花丰厚婀娜的形态,覆仰之间构成无比优美的造型,尤其是微微外卷的花瓣,似乎随风而动,呼之欲出,同时又显现飘飘欲升、佛光普照的灵动大气。
此器造型挺拔,装饰瑰丽,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
12.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青瓷莲花尊,河北出土
13.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的农业画像砖
14.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的农业画像砖
15.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的农业画像砖
16.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常平五株”的青铜钱及北周(公元550年--581年)的各种青铜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方面互相影响。汉族积极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学习汉族礼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
同时,许多都城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17.南朝(公元420年--589年)的青釉水道管,福州出土
18.十六国•前秦(公元351年--394年)的“大秦龙兴化牟古圣”瓦当,河北易县出土
19.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的陶案,山东曹植墓出土
据敦煌莫高窟西魏壁画摹绘,修禅者坐于椅子上,表明北朝晚期这种高足坐具已在中国使用。
20.禅修图壁画(摹绘品)
21.南朝(公元420年--589年)的青瓷烛台,福建闽侯出土
这个黄瓷扁壶的两面模印西域人表演胡腾舞的场面。胡腾舞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22.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黄鼬乐舞图瓷扁壶,河南安阳出土
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知道,琵琶早就从西域传入我国了。
2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的弹琵琶陶俑,山西出土
由于人口的迁徙,人们的饮食内容更加丰富。饮酒在士大夫生活中有了人文含义;饮茶习俗由南向北推广,出现了专门的茶具。
24.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青铜勺,内蒙古出土
25.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青铜鐎斗,内蒙古出土
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引进服饰,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