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州日报:怀旧是心间一缕阳光———读《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2015-03-05 22:02:05)
标签:

佛学

田园

乡村

阳光

县城

分类: 杂文评论
鄂州日报:怀旧是心间一缕阳光———读《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http://paper.eznews.cn/paper/2015/03/20150304/index_7.html




怀旧是心间一缕阳光———读《那些温暖的乡野物事》     □苏白 
     生活在湖北宜都的魈鸣这些年一直在写乡土散文,这种文体和题材古来有之。我比现在年轻一些的时候,对这种文体表示轻视,认为古老、陈旧,不时尚,不新潮,不创新,不主义。但最终我成了一个回归国学和传统的人,喜欢田园,喜欢乡村,喜欢自然。 
     怀旧是一种世纪情绪,普鲁斯特整部作品都是在怀旧。我也写过很多怀旧的文章。人为什么要怀旧,人为什么要追忆似水年华,古往今来很多大师的作品已经诠释了太多太多。无论是张爱玲笔下落寞的旧上海,还是萧红的悲喜爱情和呼兰河,甚至是《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抑或是国民传单、文革结婚照等新时尚,都表现出人们对于纯真,对于过去美好岁月的一种追忆。精神家园这个词汇说得已经太多了,但人不能不滋养心灵,不能不有枝可依。 
     人来自于泥土,终结于泥土,这是一个哪里来哪里去的问题,往上三代,许多人祖先都是农民,所以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回归本色是一种本能,按照人类学的观点,这是人的遗传记忆,按照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并非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陶渊明式的逃避或者说寄情山水,而是一种生活品质,一种慢生活和简单生活的体现。美国出现中产阶级后,《瓦尔登湖》这样的简单朴素生活方式受到追捧,因为人们发现,人不需要那么多伪装,那么多繁文缛节,那么多虚荣和不必要的品牌,人可以简单一些,自然一些,这样和自然的拥抱里,更能找到自我。 
     我这些年时常行走田园,去一些小镇、县城,我在找什么,我只是在找我自己,追寻逝去的岁月。我的故乡从前是县级市,现在是地级市,繁华得和当下的中国很多城市一样,中国现在很多县城甚至集镇,包括偏远地方的小镇,生活方式甚至和北京、香港都没有太大区别,同质化、商业化、娱乐化、模式化,很难找到独特的、传统的、原生态的东西。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使得许多乡村、县城消失。我小时候生活的郊区,荒僻的河滩成了碧波荡漾的水面,无人的河岸成了车水马龙的餐饮区,原先的花园、果园成了高档的住宅小区,周边的农田只可怜地剩下一点点被商业住宅小区包围,苟延残喘。我在不断的行走中寻找自己和过去,我的那个故乡,那个离城数里的厂矿,已经基本城市化了。甚至消失了。 
     我想,每个人其实都是在找自己,找一缕缕阳光,这般的怀旧不是在逃避生活,而是在拥抱生活。行走是一种宗教,怀旧也可以是信仰,信仰的是纯真、美好,这种对于乡野的描写,质朴、清新,它唤起你过去的记忆,让你安静下来,让你如同喝一杯清茶,在平淡里慢慢宁静、淡定,让你找到世界之初的那抹光亮,那个你和他(她)都曾经美好的旧时光。这是心灵的滋养,这是自我的修炼,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和瑜伽SPA,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慢下来,让灵魂追上自己的脚步。这也是我现在比较爱读一些田园、乡村题材散文的原因。 
     其实更多的古典田园诗词都具备一些禅意,禅无非是让你快乐,让你平静,让你喜欢的一个东西,并不神秘。一切文字,如果让生活简单、纯粹、快乐一点,那么它是有价值的文字,这也是魈鸣先生和我们可以分享的经验和感受。文学是人学,即便这个类型和题材,在魏晋时期就有,延续千年,但人性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依然渴望宁静和安详,我们依然要喝中国茶,要让温暖和阳光常驻心底,一如那些日益模糊的乡村事物,它们成为一个坐标、一个标本,一个在我们回家方向的符号,只要它们还在那里,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就不会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