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1985年的海鸥照相机
(2014-03-30 21:32:51)
标签:
网络文学广东深圳艺术电力公司还能 |
分类: 散文随笔 |
【八十年代】1985年的海鸥照相机
苏白
1985年,随州城出现了一个8岁的孩子,出没在公园、河边,以及向阳照相馆出售胶卷的柜台前。最便宜的乐凯也要14元,加上冲洗一卷胶卷要14元,照一卷胶卷的成本大约为30元左右。当时一个国企工人的工资不过30多元,这对于一个无收入来源的孩子来说是一笔巨款和天文数字。
但作为亲戚小辈中的老大,围绕我的妹妹、表弟、表妹们总能被我蛊惑从事摄影这一高雅健康的艺术活动,大家的压岁钱、零花钱如潮水一般汇集到我这里,变成胶卷,变成照片。他们从此可以不去照相馆,而从我这里获得人生中第一张亲情友情牌照片。
照相那时是个大事,甚至我的父亲母亲都主动加入了人像模特行列。
由于相机被我频繁使用,符新强同志当时对摄影可能也丧失了热情,更可能是他没钱买胶卷、冲洗相片了,也可能是他诧异一个8岁的儿童居然能够玩相机,还能拍出照片来,还能看他的摄影书。于是海鸥照相机,书就顺理成章的归我所有。
我第一次被邀请外拍是去乡下祖父、伯伯、叔叔家,亲戚们和过节一样盛装排列在打谷场,我则给他们合影、留影。
不幸地是海鸥照相机的拨片倒胶卷装置出现了故障,一卷胶卷有的两三张影像叠加在了一起。不过这些照片还是隆重地挂在了他们的客厅,用一个镜框裱了起来,其中也有我的祖父祖母。近三十年过去了,祖父祖母相继辞世。前年祖母仙逝,我去吊唁,一抬眼就看到了三十年前我拍摄的祖父、祖母照片。照片上有的人物叠加在一起,但还能清晰辨认出他们当年的音容相貌。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彩色照片。
1985年的海鸥照相机开启了一个童话的梦幻般的世界,让一个小城的孩子透过镜头去观察,去思考他周围的事物。他高兴地充当了亲友人像摄影师的职业,并获得了赞誉。1985年的海鸥照相机,记录了一些往事,定格了一些人物。
而今相机仍在,物是人亦非,那个孩子也已经人到中年。不变地是他仍然在文字、影像的世界里跋涉,行遍大江南北、山山水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摄影、读书、思考、观察、体验。用艺术来丈量人生,用艺术来拓展人生,用艺术来充实人生。
(967字)
2014年3月11日草就
2014年3月12日电稿
载于2014年3月湖北电力报
这篇随便写的,编辑栏目差稿子,我随手写的。我这个系列,如果写,都是为了得奖,得文学比赛奖而写,不会轻易写。这篇基本上是废品。
八十年代系列总计20篇,已完成7篇。自2004年开始创作,预计2024年全部完工。
部分作品发表于《散文》(中国一线纯文学杂志》、上海作家协会《海上文坛》杂志、深圳作家协会《新新阅读》杂志、《湖北电力报》、《合肥晚报》、《华中电力报》、《三弦琴》(湖北电力文联会刊)、《红三环报》等报刊,部分文字被新浪、网易、榕树下等网站首页推荐、转载。
其中《素面朝天的1984年》(1500字
《素面朝天的1984年》(1500字
《1983:春燕呢喃》(单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