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2年建一站太不易 城市电网建设等不起

(2012-11-02 07:58:56)
标签:

王敏勋

变电站

武汉供电公司

电网

东湖高新

文化

分类: 转载东东
12年建一站太不易 
城市电网建设等不起 

www.xplus.com 2012年10月30日 湖北电力报 

http://olpaper.xplus.com/papers/hbdlb/20121030/2387_1_1.jpg城市电网建设等不起" />
文/邹祖虎图/朱长江


  ■文/邹祖虎图/朱长江  10月22日,在一场暴雨的浇灌下,江城武汉一夜之间仿佛进入了冬天。位于武汉最繁华的武广商圈核心位置的220千伏宗关变电站又将迎来负荷高峰。该站自今年6月投产运行以来,用电负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有力地保障了轻轨、武广商圈的可靠供电。
  可谁又能相信,作为武汉市硚口地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竟历经了12年漫长时间,总计耗资了7.3亿元才建成。这个武汉市耗时最长、耗资最多的变电站“难产”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在科技日益创新的今天,用12年时间才建成一座变电站,这如同“传说”,听着让人匪夷所思。但事实确实如此,宗关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不但一波三拆,而且充满了广大电网建设人的苦涩和无奈。
  “不是因为缺钱、缺技术,而是变电站选址难、架线通道难、居民理解难。”武汉供电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王敏勋接受采访时,将宗关变电站工期延迟归结于这“三难”。
  早在2000年12月武汉兴建轻轨1号线时,武汉供电公司就规划在硚口区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为轻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并解决周边供电线路超负荷运行问题。
  然而,起初规划的两处站址———太平洋煤厂和硚口路米厂,因涉及拆迁和补偿等问题,先后被否决。无奈之下,武汉供电公司经过重新论证,决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110千伏宗关变电站上拆除改建,升压为220千伏变电站。
  从弃用原有规划到重新选址,这是一个极为曲折的过程。王敏勋介绍,直到2008年,变电站主体工程才正式开工。
  在这黄金的8年里,对于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来说,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宗关变电站由于当初规划预留的架线通道被占用,武汉供电公司多次交涉无果后,设计方案不停更改,不得不采取“架空线走3.1公里,入地敷设电缆7.2公里”的线路方式。这个环节成为该站“难产”的重要原因。
  电缆建设中,武汉供电公司不断寻求城管、交管、园林等部门帮助,遇到复杂地段,每天只能推进5米。经过一年建设,在地下12米深处,造价近1亿元,诞生了武汉市一条最长的电缆隧道。
  尽管已经动工了,但新的困难又来了。与该变电站一墙之隔就是汉水三村居民小区,小区居民王先生反映:2008年,听说这个地方要建220千伏变电站,100多户居民担心电磁辐射和噪音一致反对,自发地用铁丝将工地围住,甚至到相关部门上访,实在没办法就搬家。小区118号居民周女士说,一提到变电站,头脑中马上就浮现出的画面是:一大排高压输电铁塔立在门口,变压器会发出“嗡嗡”的噪音,有时还会“噼里啪啦”地冒电火花。所以当时二话不说,就在反对的名单上签名了。
  由于周边居民的阻挠,工程多次被迫停工。武汉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一边联系政府、社区,一边挨家挨户上门做居民工作,并邀请居民到建好的德胜堂、沈阳路等室内变电站去参观,请环保部门现场监测,答疑解惑,告诉他们室内变电站不同于发射塔,其电磁辐射远远低于手机、电脑、电磁炉等。
  渐渐地,小区居民打消了心头疑虑。居民周女士说:“看着新变电站建在室内,全部是电缆进出,就没有那么排斥了。”
  居民的“不排斥”终于换来了正常的开工。但建设过程中再次出现了新的问题。2010年,周边约60户居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地出现开裂、漏水。居民质疑是不是宗关变电站施工震动影响所致?并采取各种甚至是过激方式再次阻止施工。
  王敏勋介绍,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情况出现后,立即请相关部门对变电站周边房屋监测,并未发现施工造成的房屋大面积沉降或开裂。尽管如此,武汉供电公司还是对局部有影响的平房进行修缮,并给予一定赔偿,有的高于政府标准2-3倍。这期间,又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沟通。
  今年6月20日,历经磨难的宗关变电站终于在夏季高温高负荷来临前迎来了新生。从外观上看,该站四层的楼房与一般的厂房没什么区别,唯一证明它身份的,是门口醒目的“国家电网”标识。
  今年7月高负荷期间,宗关变电站两台24万千伏安的变压器负荷接近满载。如果没有宗关变电站这道保险,硚口地区在今年夏季是会很“难过”的。
  宗关变电站建设其实只是当前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从规划到建设、到投产,期间的困难各式各样。王敏勋认为,尽管千难万阻,但每一个电网建设重点项目还是在努力推进,因为,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电网建设“再也不能等了、等不起了”。
  以宗关变电站为例。一直以来,硚口地区长期处于110千伏线路串联多个变电站、供电半径大的境地。此前,轻轨、武广商圈的供电线路是单电源,一旦供电线路突发故障,就会大停电。而武广商圈是武汉市密度负荷最大的区域,每平方公里近10万千瓦。新站投产运行后,轻轨、武广商圈就多一路电源支撑,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宗关变电站的建设如同一把放大镜,让广大供电人看到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市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电网。
  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武汉供电公司总经理畅刚曾指出,到2015年,武汉市22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模较“十一五”末翻一番;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100万千瓦;要把武汉电网建设成为网架坚强、设备先进、运行灵活、安全可靠,供电能力强、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电网。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供电公司为着这个目标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是武汉电网发展最快的时期,电网项目建设投产规模创下历史新水平,电网建设投资超过前15年电网投入的总和。其中,光谷、钢都等5座50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产;新建、扩建德胜堂等220千伏变电站10座;新建梨园等38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建35-220千伏线路1227公里,武汉电网形成较为坚强的500千伏双环网构架,220千伏分片分区运行。
  但由于有太多“宗关变电站”的存在,武汉电网规划项目与实际建设不尽一致。2006至2010年,武汉电网应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7座,实际只建成8座;应建成110千伏变电站50座,实际只建成38座。武汉电网建设项目预计投资在实际使用后的结余资金达29亿元。
  对于当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浪费。在一次相关会议上,武汉市有关领导听到这个数字时,连声叹息。
  对于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武汉电网来说,这更是一个隐痛。规划选址落实难、线路通道选择难、项目开工难的“三难”,成为当前武汉电网建设的“拦路虎”。
  “十一五”初期,武汉供电公司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用电负荷增长需要,会同武汉市规划局、武汉市市政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武汉电网“十一五”“十二五”电力专项规划》,完成了一批新建电网项目规划选址(线)工作,从规划上对这些变电站站址进行了控制,为电网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个别规划项目在实施阶段还是遇到了阻力和困难,变电站位置经常被迫修改和调整,导致部分区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缺口严重,另一方面电网建设项目落地存在很大困难的矛盾局面。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220千伏珞珈山变电站,现有湖北省政府以及各直属厅级单位、大学、医院等众多一级负荷,截至目前,该站2012年最大下网负荷已达306兆瓦,容量接近满载。由于区域内缺乏电源点,东湖高新虎泉供区大部分负荷也由附近的220千伏珞珈山变电站供电,加重了珞珈山变电站的供电压力。预计“十二五”期间,虎泉供区负荷年均增长为17.7%,如果不尽快建设虎泉变电站,珞珈山变电站将严重卡口,一旦变电站设备发生故障,即会造成湖北省政府以及各直属厅级单位等一级负荷长时间停电。
  为满足水果湖地区及东湖高新北部用电需求,220千伏虎泉输变电工程于2000年已列入规划,“十五”期间省电力公司开始规划选址等各项前期工作,前后共踏勘了10多个站址。2007年7月,终于获得湖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
  但进程远远比选址更难。2011年12月,省水利厅就220千伏虎泉变电站规划选址向武汉市政府行文,明确表示不同意湖北省水文仪器修试所作为220千伏虎泉站址用地,导致该项目环评、水保等后继工作无法开展。截至目前,武汉市政府、市规划相关主管部门仍在加紧协调落实该站站址。
  这些错综复杂的过程,听起来令人感到头晕,但却是如此大量的确实存在:
  220千伏鲇鱼套变电站电源线路,在沿张公堤段进站电缆通道上存在选择困难,经市政府多次协调半年多才取得市水务局原则同意意见;
  110千伏腰路堤变电站,因政府负责的站址拆迁未完成,施工图出版了4年仍未开工;
  110千伏陈家嘴输变电工程因项目周边居民普遍抵制变电站建设,使得环评手续不能正常办理,正常开工建设遥遥无期,造成青山部分地区新增用电负荷报装难以受理;
  …………
  今年6月,武汉供电公司与黄陂区政府签订“十二五”电网建设框架协议,双方将根据协议通力合作,构建权责分明、协同推进的常态工作机制,促进电网建设。一时间,引来其他新城区纷纷效仿。
  是什么魔力吸引政企双方热衷此事?答案是电网建设框架协议所发挥的正能量。
  以黄陂区为例,随着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到2015年,黄陂区电力缺口将达25万千瓦。按照电力需求,武汉供电公司将配套建设6座变电站和3项线路工程,电网建设总投资约5.5亿元。根据协议,武汉供电公司与黄陂区政府共同组建领导小组,负责黄陂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及重大事项协调工作。对黄陂区政府的重点“工业倍增”项目,武汉供电公司将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黄陂区政府把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区重点工程统一管理,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将建设规划中的变电站、线路走廊用地纳入黄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保障,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对此,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说,此举将成为政企合作双赢的范例,无论是对于电网建设,还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都是一次有益且有指导意义的成功探索。
  以小见大,到2015年,武汉全社会用电量560亿千瓦时,统调最大负荷11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6%、10%。在此背景下,武汉电网规划新建1000千伏武汉特高压变电站;新建、扩建500千伏柏泉、江夏等4座变电站,改造凤凰山变电站,并为满足武汉经济长远发展预留武汉中心城区先锋、珞珈山、东湖高新等500千伏站点建设条件,提前建设500千伏进城线路;新建、扩建鲇鱼套、虎泉等24座变电站(开关站);新建220千伏线路471公里,形成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分片分区供电格局。
  如何解决项目落实难与电力卡口大这两者间的矛盾,如何确保上述“一揽子”电网建设项目如期推进,这对政府和供电企业都是一个考验。
  为此,双方均在不懈努力,而且效果较为明显。早在2006年,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武汉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支持武汉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各项政策,并建立了市分管领导组织的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在每年全市电网建设工作会上,武汉市将当年武汉电网建设项目按区进行分解,由分管副市长与各区政府领导签订责任状,加强了电网建设项目的督导与协调。在与政府和其他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的过程中,每月召开一次的全市电网建设的协调例会,由市政府副市长主持,所在的区政府、规划局、地铁以及大的用电单位都会参加。
  “协调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以解决一些重难点问题,一些项目建设进度得到推进。”王敏勋这样认为。比如,在管线建设方面,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办法,统筹优化地下管线建设方案,整合利用地下断面资源。
  作为武汉电网建设的长期参与者,王敏勋乐于见到这个局面,但他更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主导,使规划、城建、城管、园林等相关单位的有效协调配合,促进项目在合理的工期范围内提前送电,尽早发挥效益,最大程度满足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他认为:“相比于其他一线城市,武汉电网项目的相关政策还比较欠缺。”王敏勋希望政府规划部门在工业园区、高层建筑密集区、金融商业区等负荷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提前布点开闭所、大型配电室及供电配网通道,并简化用地及行政审批等手续,确保供电配网能网格化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同时,他还认为,在规范电力建设有关临时用地,包括树木清障、房屋拆迁、城建道路设施修复、相关管线迁移等方面,政府能够对有关费用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而对于武汉供电公司来说,工作的重点则是紧密跟踪市政重点项目,做好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与市政规划的有效对接,确保项目选址、通道选择与市政重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落实。目前,武汉供电公司正在细化和落实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力求将武汉电网至2030年的变电站布点和配电网线路走廊纳入武汉城市“规划一张图”,在城市规划的图形平台下完成武汉电网规划预留用地。
  为在电网建设中能顺利落实《意见》政策,目前,武汉供电公司正积极建议研究出台有关补充具体实施规定,进一步寻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武汉电网建设营造有利环境。同时,武汉供电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电力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引导,电力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消除公众疑虑,努力营造电力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使电网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放眼过去,武汉电网成就了辉煌;展望未来,武汉电网一定更加耀眼。在复兴大武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现代化大电网必将脱颖而出,屹立在祖国中部崛起的支点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相亲这回事
后一篇:回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