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影响选调生形象的“四大顽疾”
(2009-04-10 00:34:51)
标签:
选调生顽疾基层工作经验教训杂谈 |
分类: 转载东东 |
[转贴]影响选调生形象的“四大顽疾”
国家实行选调生制度,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只互利双赢的好事,可好事的背后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各地在培养和使用选调生过程中存在“四大顽疾”,导致选调生不被看好。 有了就“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机关,机构庸肿,人浮于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少,“占位置、混日子”的人多。想干出成绩,没有能人;想引进人才,却苦于没有编制。于是,每当选调生分配到地方时,都成了“抢手货”。各单位纷纷写申请,打报告,甚至拉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也要把人弄来。一方面,选调生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较高,年轻赋有朝气,对工作有热情。另一方面,不占单位编制,又不用负担其福利待遇。因此,导致许多选调生在分配时,被县一级机关“截留”,失去了到基层一线锻炼的机会。也使得许多人误认为选调生怕吃苦,不愿到基层工作。 选中就“调”。“选调选调,选中就调”。这可以说是一些地方对“选调”一词“最准确”的诠释。每遇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工作,各地都会成立相应的临时机构,而在各种临时性机构里,选调生的身影随处可见,他(她)们是这些临时机构里的“临时主力军”。比如,“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作风建设办公室”和各地正在筹建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等等。“因为工作需要吗!”那些在基层工作能吃苦、表现突出的选调生,在这些“关键时刻”,一定会被“发现”,被“选调上来”帮助工作。多则一、二年,少则半载。选调生们多半要从事“卫生员-端茶倒水,收发员-分发报纸,打字员-打印材料,接线生-上传下达”的干活,做一些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的事情,所以让很多人误认为,“现在选调生的能力不行,只能做些简单的事。” 用完就“弃”。上面讲了选调生是各类临时机构里的“临时主力军”,这一点不假!因为这支“临时主力军”,总是随着临时机构的关闭而“解散”,而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等到再有活动,就再“选调”上来,完事仍旧“回家”。如此翻来覆去,让这些有抱负有理想的精英们,渐渐失去了工作的重心,怎么能在基层扎扎实实地工作,去干出一番事业来?选调生们所在单位的领导、同志也会经常地告诫他(她)们,“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到头来,竹篮打水两头空。”可是上级“调了又还,还了又调”,被“选调”者又怎能说个“不”字。心中苦闷又能与谁诉说! 有门就“跳”。一批批被“抢”、“调”、“弃”的“先驱者”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与同是选调生的师弟、师妹们交流共勉。“后继者”则会把这些经验教训当作“金科玉律”,用于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自然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谁愿意被‘调了又弃,弃了又调’,谁想一直待在基层,谁不想‘鲤鱼跳龙门。’既然不能在基层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理想、报负,不如早作打算。”目前,一些选调生在分配前,纷纷托关系、找路子,想办法留在县级条件好的机关。即使被分到乡镇,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找机会、通路子也要让上级机关或更高一级的机关“借了不还”。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不在广大选调生身上,而是各地培养使用选调生的随意性造成的。要真正消除影响选调生形象的“四大顽疾”,除了建立健全选调生培养使用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各地执行落实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严格问责制度,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让选调生安心扎根基层,施展才华,干事创业。 |
前一篇:和L同学的结婚照(3)
后一篇:和L同学的结婚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