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 子 【转载】
(2009-02-07 11:21:07)
标签:
混子小官官本位文人文化人文化 |
分类: 转载东东 |
混 子
文\王国华 来源:温州晚报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三个朋友,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一个胆子特别大,喜欢和老虎、狮子混在一起;一个身体柔软,可以在绳子上走来走去;另外一个什么都不会。大家都夸前两个孩子,认为后者无一技之长,不会有出息。后来,其中一个成了驯兽师,进了马戏团;一个成了杂技演员,也进了马戏团。什么都不会的那个人,则成了马戏团的团长。
专业技术越强的人,越不容易得到提拔的机会,那些半瓶子醋反而左右逢源,这很让人不服气。在理性社会里,其实这是合理的。真正的专业人才,并不愿意去做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艺就可以赢得应该得到的掌声跟物质利益。恰恰在官本位盛行的社会中,一些人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因为他们失去了官位,就失去了所有利益,即便你的业务再精通,也要听任外行的人指手画脚,并不得不服从。
我们单位原先有位领导,据说是个画家,我也看过他的画,没看出什么门道来。问那些业内人士,都撇嘴。他们的态度里,或许有嫉妒的成分,但他们也不能全有嫉妒心理吧?后来有人给我分析,这个人的升迁之道恰在于此。在高官眼中,他是个文人,放心让他来做文化人的头儿;在文人眼中,他是个政客,安于听从他的管理。如果文人们把他当作文化人,反而不好相处了。同是文人,谁服谁啊?
问题是,这些人凭什么青云直上,一路混上来的?很简单,厚黑而已。
曾经有位同事,搞摄影的,五十来岁了,有点为老不尊,失掉了工作。知道我在目前的单位当个小头目,且跟我有过点头之交,便向我求助。其实,我跟他几年没联系了。接到他一个又一个电话,动了恻隐之心,跑到领导那里为他说好话。领导说,那就来试试吧。于是,该人到我们单位重新就业。
大概三个月后,整个单位的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该人是特殊人才,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亲自把他请来的。我暗笑,却也没有揭穿他,寻思他不过混口饭吃,这么大岁数了,给他留点面子吧。
此后,我眼看着此人越吹越玄,每天以大师的身份教训这个教训那个,跟周围的同事几乎天天吵架,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后来,他终于呆不下去,灰溜溜地走路了。据说,现在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混个小官当。我相信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到哪里都能混个小官,但我又替他担心,因为以他的专业,在哪里也不会干多长时间。
还有另外一种人,整天跟这个明星熟悉,跟那个大腕儿喝酒,把自己打扮成呼风唤雨的土地神。明眼人都知道他的底细,但又无意跟他计较,或者完全不屑于那种方式。厚黑学家们恰恰利用了人们的最后一点底线,明目张胆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在圈内人那里,以神通广大自居;在官僚那里,以精通专业自居。即使圈内人了解他,鄙视他,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唬住少数几个决策者,他就会官运亨通。
如今,人们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混得怎么样”?这是一句十分贴心的话。他不问你专业搞得怎么样。你的专业搞得怎样并不重要,对你的身家性命也不一定有什么影响,但混得不行,你就要完蛋。搞业务,一个人钻到实验室里、书屋里埋头苦干,就万事大吉了;要想混得好,必须依赖外物,寻机会找路子,见缝插针,闻味而上,善于借力打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随时能拉下脸来,一边扮红脸一边扮白脸。“混”比“实干”更费劲,更伤脑筋。一个合格的混子,绝对比专业人才胆子大,头脑灵活。
官本位的社会中,一方面是“学而优则仕”,一方面却是“仕而优则学”,一个人本来不会什么,但当官以后,就要赶紧蜻蜓点水地学点东西,以便显得万事皆通,指点江山,对什么事都去发表意见。这才是混子的最大危害。他们不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非要以强权来显示自己的全知全能。
外行管理内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冒充内行的人来管理内行。混子们逼得专业人士不得不跟他们虚与委蛇,以“混”来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