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灌水心情 |
浙江报纸粗浅印象
邹剑川
偶这次到浙江开会学习,顺路收集了一些报纸。
因为现下不怎么写新闻了,所以重点看的是副刊。
偶收集到和粗浅阅读的报纸计有杭州《杭州日报》、《今日早报》、《都市快报》、《行报》、《城市商报》、《红泥报》、钱江晚报。
钱晚副刊比较多,看了人文晚潮版,偶一直以为是个文化文学副刊,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生活随笔,和长江日报的那个什么人生百味还是什么类似。
《杭州日报》,党报,手头的没副刊。印象中以前看电子版,有三个板块的副刊,一个林之编的综合类的,一个莫小米编的美文类的,一个邹某编的读书版。印象中邹某编的那个高雅文学文化些,林之编的那个杂点,生活的通俗的文学都有。莫小米编的一直没看,网络看报纸太不方便。杭州日报,偶发过稿稿,千字100的价码。
今日早报,手头的没副刊,印象中,有个段子类的副刊,和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类似。200字左右,每篇30元。
都市快报手头的有副刊,还是那个段子笔记类的新现实,30一篇,200-300字,生活琐碎些的,不喜讽刺类。和武汉晨报的市民故事差不多,但比市民故事要短得多。我发过稿的。
还有个浓情小说版,就是小资的情感故事,整版的发,去年有文友报喜我的几个稿子发上面,找到报纸看,原来是个叫苏白的发的稿子,前些年,还有浙江文友说偶在宁波发时评,报纸寄来,一看完全不是我的。看来这个苏白还写时评。现下在网络搜索叫苏白的人太多了,这不是好事,没准别人说偶们互相抄袭。这个情感稿,偶能写。但是现在偶一般不盯着一家报纸杂志写,顺着某家的杂志和套路太累的,随意些好。
《行报》是文广集团办的类似上海一周那样的小资女性读本,杂志风格的。这类报纸副刊一般都是约稿和专栏,或者记者自己采写的,群众参与栏目,固定大众开放式副刊很少。
《城市商报》,好像是个新报纸,也是面向青年的小资中产阶级类报纸,都是时尚啊物质啊那一路的风格。这类报纸自由来稿用的少,一般就弄个话题,大家说两句,这就是参与。其他的多半是自己人撰稿,或者固定的写家写字。
红泥报是和企业内刊,有美食版和职工自己写的稿子。红泥做餐饮,手头没美食稿,偶很少写这个。有时间偶写个美食稿稿投给它玩。当然不是给它一家写,偶要想着那些杂志可以用。比如美食杂志和报纸的美食版。
绍兴的报纸有《绍兴晚报》、《天天商报》,当然还有绍兴日报。晚报,商报都只有一个总邮箱。当天的报纸没副刊。印象中晚报有综合副刊,还有个笔记段子版,偶好像没发过稿,或者发了也不知道。前几年在绍兴看过这个副刊,叫大坊口。具体风格不记得了,也懒得研究和找样报看栏目。现在偶一般就是瞎写乱投。
宁波报纸有日报、晚报、金报、商报、广播电视报。商报没看着副刊,广播电视报不说了全国都一样,文摘版。金报,以前投稿过,没给稿费,懒得再投了。晚报副刊看着了一期间,偶一直以为是文学副刊,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生活随笔。和钱江晚报
在舟山海洋轮渡上看到了一个内刊,是叫什么舟山轮渡报,正搞摄影比赛,面向社会的。还有个副刊,内容也有外面人写的,就是他感觉轮渡怎么好啦,服务优质啊之类的。偶没太多感觉,也懒得编。偶有时间写个偶坐轮渡出海的感受好了。当然不是为它一家写的,这个写好了,到处可以发的。
在普陀山看到一张湖北办的佛教报纸,也有副刊,当时没好意思拿走。不好拿庙里的东西,就一张,邮箱也没抄。多半是些佛学啊哲理啊之类的,这些东西偶还是写的。当然不是给一家写。俺们现在写稿追求共性,或者就是乱写,自己怎么痛快怎么写,自己怎么舒服怎么写,至于别人发不发,只能随他的便。
浙江经济发达,但据偶观察,当地报纸阅读人口不多,在公共场合鲜见有阅读报纸的人。和北京差不多。报纸零售点也少得可怜。我在上海地铁上,还看到不少读报的,上海读报的比北京要多。
武汉读报的不用说了。武汉五十米就有个卖报的。公汽、公共场合到处都是看报的人。看来报纸发行和城市文化有关。
武汉、上海都是很市民的城市。当然上海经济发达一些。但骨子里两个城市差不多,商业化早,市民阶层占主流。
浙江是很商业很经济化的地方,浙江人忙着做生意去了,哪里有时间看报纸,尤其是悠闲的把玩副刊,别人一分钟说不定就几万几十万的出入,还看个啥报纸。
报纸生活的环境,必须要有温饱了无聊了追求消闲和刺激以及浅薄娱乐的小市民,和伪中产阶级出现。所谓伪中产阶级就是没到那一步但是向往的。一个国家经济到了一定程度,中产阶级就是主流,其文化也就是主流。中国目前在过渡。
什么叫中产阶级,按照苏白同学的定义就是,有房有车,无外债无欠款。月入达到当地平均房价每平米的5倍以上的人,也就是你们当地平均房价1000,你月入5000,平均房价10000,你月入50000。
生活在北京、上海拿7000、10000的收入未必就中产,房价和其他物价等综合因素,使得该群体的消费指数和幸福指数未必中产。
湖北报业发达,我看了外地的报纸,感觉除了广州、上海、成都、北京再没有哪个城市的报纸可以和湖北比了。湖北也出写手,和安徽、湖南、河南、四川、江西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写手,生活节奏慢,生活压力不大,从事写作,写个稿子能挣到100、200的,运气好一个稿子换个500,1000的,对于他们而言,在当地就是1平方米的房价,是当地某个普通劳动者一个月的工资。所以,他们很满足的,把写字当事业来做。
在下,也是湖北某中小城市,满怀激情和憧憬从事码字事业队伍中的一员。想到大城市的副刊是我们这些乡下人在操办,这也不得不说明报纸在走下坡路。其稿酬无法吸引大腕、大师级的作家们。
往民国看,报纸是鲁迅、梁实秋、巴金这帮人的天下。
当然,偶们也得感谢通俗的市民的商业的报纸,作为一个小市民,不是著名作家,不是知名学者,草根一族,有一块快草根的领地驰骋耕耘,应当感谢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看报的看报。也应当感谢上苍保佑那些赚了钱的商人,做广告的做广告。还应当感谢伟大的党办了那么多党报,党报总是要搞块园地,让文字群众们百花齐放兼容并蓄滴意淫撒欢折腾的。
OVER
07.07.04日临屏草就
23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