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评论 |
草根的精彩历史—读《明朝那些事儿》
邹剑川
我是一口气看完《明朝那些事儿》目前已有的四部的。这本书现在畅销了,火了,总得想想原因。
“把历史写得好看些。”,作者是如此说的。一本书畅销,就得能吸引读者欲罢不能,废寝忘食阅读。
从前高文典册的正史,即便读书人阅读者也少。民国写通俗历史演义的人就说了这点。后人评价《三国演义》,也强调了它普及历史的益处。
我自己是个历史爱好者,也是个不成器的小职员。男人大多喜欢历史,历史里有军事,有斗争,有权谋,有智慧。历史更是包括经济,文化,故事,宗教,科技的百科全书。
老百姓现下不爱读书和买书了。除了学者以外,剩下的大概就是票友了,业余爱好者。
当年明月也是一名票友,但他属于猛人和达人那拨的。估计各大历史论坛没少混过,但“多少XX事,都付笑谈中。”也许当年明月从前有过某个著名ID,最后归隐了。现下这个是新马甲?
严格地说,当年明月的文笔,才华,史论,讲故事能力都不是特别突出,但他有毅力,能一天天写下来,写一部草根明史。能把这个事情做下来,而且现在还继续着。几年时间做一件事,只能说明他爱好。他的成功,也像明史中的某些不知名的小人物一样,带有一种机遇和时代选择的意味。
这部草根历史有市场毫不奇怪。《三国演义》在古代也是草根读本。我没想到明史如此精彩,二十年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和开阔视野,以及西化的思维和表达,也曾经引起轰动,并影响了一代学者和作家们。
而《明朝那些事儿》则是通俗的文化随笔叫通俗故事的大集合,当然其间的考证和史料搜集功夫做得很到位。是信史。
无疑,当年明月对明史很熟悉,治学很严谨,翻阅了众多资料,进行了周密思考。这些都给人阅读的欲望。
畅销未必是坏事,《三国演义》使《三国志》的历史为老友妇孺皆知,功不可没。同样,把明史变成通俗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字和故事,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前人的经验教训传播开来,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明朝败亡和衰败,明朝的发展和繁荣,明朝的制度和体系,明朝用人得失,明朝的著名人物和领袖,这些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明史好看好读,而当年明月挖掘了明史亲切和吸引人的一面。
从文字上看,当年明月受古龙影响和电脑游戏脚本,尤其是日式游戏对白的影响比较深。对于70,80年代的新生代而言,这些反而是亲切的部分。当年明月的历史观也是大历史和广角开阔的,和黄仁宇,余秋雨类似。
如果从文体上看,《明朝那些事儿》属于文化随笔,但穿插故事和情节,比随笔有趣有连贯性。比故事要文雅和有内涵深度。在断代史中,引入了情节和故事,但又围绕传统的纪,传,以人物为主线展开,而且是以时间线性为线索的,中间对横向的世界格局,纵向的古今视野进行比较,这个是它的开创性所在。而且语言采取通俗有趣的,说话式的模式,使得读者易于接受。
这一切都是该书好看,勾人的原因所在。由此,我们当想到,创新是文化的出路。有创新,社会和读者是会承认的。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把握读者的需求,找准市场的脉络。
【书 【出 版 社】 |
|
【作 【定 |
|
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