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七杂八 |
2007年与30岁
苏白
法国人说一个人在20岁时候若不激进,那么他不够革命。如果30岁的时候还激进,那么也不够革命。这句话的中国版是“如果一个人20岁只相信钱,那么他不可救药。如果30岁还不相信钱,那么他无药可救。”,这个话里的钱还被替换成“理想”、“爱情”、“文学”诸如此类的东西。
我在王小波著作中读到原版描述前,在校园和杂志上已经了解到了许多前者中国版。可见中国人是富有语言才华和善于吸收借鉴的。
说到30岁,对于男人而言,似乎是一个咒语。“三十而立”,传统应当如此,三十仿佛是一个坎。我总疑惑为什么要说“立”,人是物体,怎么能够立?或者如某种东西,要坚挺勃起?要高高地站在地球编上放号?我对仲尼时代的汉语总抱有模糊和怀疑的态度。
报纸上读到中国围棋一些棋手在三十的坎上纷纷棋力见长,实现突破的事情。我从小学党所传授的哲学,知道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但更怀疑这是一种类似化学的催化作用。因为男人到了30岁成家了就该立业了,也该有责任了,如一个男人般去战斗了。
现在不是乱世,没有太多斗争,如果把“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曲折到和同事同行之间的竞争中,难免很小人变态,也影响和谐社会创建,我认为竞争应当是向外扩张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和小圈子。
一个人的理想难免为周遭之人左右,更容易被熟悉之人挫折,我并没有什么大志向,或者有也懒得说出来。我只是以为国人江湖气重,小伎俩多,权谋意识深厚,勾心斗角事多。所以我干脆做一个傻瓜,沉默不语算了。因为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类似职称职位工资奖金的利益,你能置身事外,看别人表演是最好的。
诸葛亮在襄阳种地时,有没有主动找过刘备,说法很多,但后来人们都说是刘备三顾找他的。现在这个时代,一方面似乎高喊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一方面又有几个高管、CEO、领导干部会去礼贤小士,重用人才?自古人们认为是刘备找诸葛亮是为了成就一段佳话罢了。
或者人才的观念不一样。我在内地一个小城市即将迎来30岁。我现在觉得对一个人来说安静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在我熟悉的生活里表现得呆若木鸡,傻和呆是好事,庄子说无用比有用好。
希望明年我会安静一些,比如现在我远离我的家人,一个人生活,感觉相当得好。因为只有一个人你才是最真实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