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评论 |
试论圈子文化与电力文化圈
邹剑川
《圈子.圈套》这是一本今年的畅销书的名字,2006年互联网上圈子这个概念很火爆。中国自古是个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农业文明下,安土重迁,封闭内倾,注重宗族观念,注重乡土之谊。在契约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还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约束的前提下,圈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大抵是老话所说的人脉、人气,出门靠朋友之类的东西。
网络圈子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互联网以前的论坛其实就是一个种圈子文化,兴趣爱好接近的人扎在一块,划个版面,划个圈圈,大家一起玩就是的。最近的网络出现了不少集体性的事件,即网民集体的对某一个现象作出评介或者集体地发出声音。这个叫哄客或者网络暴民,即通过互联网制造舆论,使草根和普通公众的声音成为合力甚至强大的噪音。
网络暴民的声音往往与主流不符,他们甚至是专门在某一事件和主流的对抗中寻找快乐。如恶搞如颠覆如后现代和反讽等。
进入工业社会和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人群由于竞争加剧,人际关系疏远和社会贫富分化和转型期的不公正现象,出现了人的异化、物化,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缺乏信任和淡漠,网络成为许多孤独灵魂的栖息地,他们在网络寻求温暖和慰藉,甚至不相干的人,因为在同一个社区或者圈子,形成了强大的松散的舆论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决策,正在关注当下存在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寻找社会个别问题和丑恶现象的解决之道。
80年代,中国曾经有一部叫《喜盈门》的片子在美国受到欢迎,这个艺术手法和故事并不好的片子受到西方人的欢迎主要是里面刻画了当时中国邻居和朋友之间和谐如一家的文化和氛围。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美国生活,说很馋开会和过组织生活,因为美国人对个体的自由很重视,很注重个人意见,但人际关系很疏远,集体观念淡漠,所以很难有什么集体活动,作者作为一个在国内厌倦开会和集体生活的人,只要遇到各种集体活动就参加,很谗开会。
再如当下的白领阶层,独立自主意识很强,工作强度很大,竞争很激烈,没有时间梳理人际关系,交际圈子很小。婚恋甚至要靠父母张罗,于是一些网站和媒体组织的相亲交友活动出现了万人赶场的壮观局面,这也算是当下的一种奇特的单身圈子文化了。
那么具体到网络圈子,他究竟是什么?受朋友之托,作为一名网民、博客、圈友,我发表一点拙见:
1、
2、
3、网络圈子的传播有文本、声音、图象、超文本多种形式,它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与线下聚会、纸质媒体等传统传播方式结合。
具体到电力圈子,它又该怎么做呢?
电力圈子既电力人的圈子,电力人的表达和声音在哪里?当下社会和网络对于电力并不友好,但电力集体的声音很微弱。电力人自己的文化、文学,电力人基于自己的对社会的看法和客观理性的民间声音也应该被关注。
在娱乐电力、妖魔化电力和集中轰炸批评电力的同时,社会媒体乃至于政府、公众应当听到真正的电力人的声音。
电力的企业文化是什么?电力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电力和群众的关系?电力的文学应该是什么?电力的草根文化和民间文本是什么?这个都需要一个载体来完成。纸质媒体和行业报刊因为容量限制不能承载的东西,在网络上应该表现出来。因为它可能是一种更独立的民间姿态,一种电力人民间自己的声音。
那么对于电力的圈子,不能是一味的抵制社会公器和社会公众的打压,一味的口水。而应该是用事实说话,讲道理,寻求真理,讲客观规律,形成合力。我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个体也都会尊重他人说真话和探索真理的权力。
电力人的声音在圈子里可以是文学、可以是新闻,可以是言论、散文、随笔,也可以是摄影、视屏、音频,他应该首先是一种行业内部的文化和塑造,近而是一种对外的表达,通过电力人自己观点文化的碰撞和引导,形成一种对外的整体展示。
我们的行业多年以来,由于机制的稳定,和曾经的半军事化管理,缺乏一种内在激情,也缺乏忧患意识。那么网络圈子或者能够通过一些电力人和关心电力行业人士的参与,考虑和构筑这样一种层面的问题,在亚文化层面给行业主流文化提供支撑,作为补充。它应当包括文学、包括文艺、包括新闻手段、包括公共关系、包括内部责任和社会责任,包括大而范之的文化。
(命题作文)
2006年11月20日草就
合计1789字
有时间再修改